APP下载

地理课提问的艺术

2011-12-31吴宝林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想,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的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堂;兴趣
  
  一、抓住学生求知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想,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例如,在讲到《初中地理——非洲的气候知识》之前,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而同纬度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学生们经过一番商讨和质疑以后,教师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与下面将要学到的内容有关。这自然会产生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再如,讲到《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后,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若全球变暖,地球上的哪些事物将发生变化?”学生大胆设想,争相提出各种答案: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热带面积扩大,中纬度温带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会退化成草原等。又如讲南极气候时,提问:“用铁斧在南极洲劈柴会发生什么现象?”讲非洲的自然环境时,提问:“从亚历山大乘船环非洲旅行,沿途会观察到哪些自然现象?”这样,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的学习过程,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抓住重点提问
  教材的重点即是所授内容的重点,也是技能训练的重点,它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于此处设问引路,就能更好地讲解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世界气温的分布”内容时,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提出以下问题:(1)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形成的?(2)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把0°和30°等温线找出来,分别说明寒冷地区和最炎热地区各分布在地球上的那个部分?为什么?(3)再仔细看北半球20°、10°、0°等温线是不是与维度平行?这是什么原因?(4)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本、看地图、思考,然后逐一回答,通过检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又如在学习《地形概况》一节时,让学生看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这说明我国地势是什么?这一地势对我国的气候和河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学生自主读图学习后,比较容易完成,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知识的链接点提问
  在知识的链接点上,进行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伸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例如,在讲《中亚概况》一节中的交通之前,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图找出亚欧大陆桥的起止点,看这两个起止点各濒临什么海?古代的‘丝绸之路’怎样经过东亚的?”通过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他们在大脑中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
  四、抓住知识的规律性提问
  一般在讲完有联系的各部分知识之后,抓住知识的规律性进行提问,可使学生当堂掌握本节知识的规律,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而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巴西概况》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巴西的自然概况,可以提出:“亚马逊河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通过前面的学习,再经过总结归纳,学生很容易得出:因为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这就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大气降水多——流域面积大——河流水量就大”这一因果关系的知识点。
  五、抓住问题的卡壳处提问
  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卡壳处采用降低起点、放低难度、变换角度、巧妙引渡等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到思维的落脚点,而且可以使其茅塞顿开,思维流畅。
  例如,在进行《埃及》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的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就会“卡壳”。为此,可先让学生读一读“金字塔之国”等材料,通过金字塔的高大雄壮,激发起学生对“金字塔之国——埃及位于世界的哪儿?”等问题的求知欲望,从而自然地导入阅读。为了将学生的引导到《尼罗河的赠礼》这一重点内容,可从维度位置的角度,设计下面的问题:“北回归线从埃及的南部穿过,气候炎热干燥,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什么自然条件使得埃及曾拥有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呢?”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迅速阅读课文《尼罗河的赠礼》,并以一种急不可耐的劲头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这一重点问题突破后,紧接着又提出:“埃及的经济发展与尼罗河的关系密切,19世纪中叶,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埃及的发展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埃及近些年来发展状况如何?在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本国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经济支柱?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借鉴?”这样,就会将学生的思路逐渐引导到“苏伊士运河”和“埃及的重要经济支柱”两部分内容上来。在过渡处设计问题,不仅使教材各标题内容得到自然的衔接,而且一步步诱导着学生的思路,不是简单地去记忆教材内容,而是借助于教材努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都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发展。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上,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提问,使提问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邳州市邳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