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历史教学
2011-12-31陈九祥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历史教学就要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担负起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新课程标准》就初中历史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明确了任务。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一部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艺术修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知识点为我们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培养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毋须掩饰,长久以来,历史学科人文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追求学习成绩的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我们放弃了历史学习中更大的空间,更丰富鲜活的内容,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历史学习被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僵化的理解所取代。培养人文精神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上的目标,而且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理念。例如,《新课程标准》把“思想教育目标”换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是这样“定位”的: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在教学时,我们就应努力实践这些新的教学思想,把人文素质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的要求。只有树立人文精神的新理念,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说,现代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塑造全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它主张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浓郁的人文素养,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的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甚至世界承担负责任的态度”,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而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打造学生饱满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人文精神的培养应通过以下基本途径: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历史中的人文精神,是历史知识、教学手段及其教学理念的反映,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时代性特征加深了理解,这样在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又能看到其局限性,这样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分析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其次,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思想。要注重挖掘显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国近代史《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节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鲁迅、徐悲鸿、聂耳等近代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就,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志气和求知热情,“不待扬鞭自奋蹄”。此时,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过程。
再次,创新教法,弘扬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选择、独立创造。因此,我们的所有教学方法都应努力达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其基本方法有 “参观法”“欣赏法”“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行、意共同发展,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当然,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要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要在一种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关系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足够的张扬,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
(通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