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优化
2011-12-31朱贵伦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新课程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化学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探究;协作;优化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以下简称“新教材”)编辑思想明确,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符合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显示了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化、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中,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爱之情,这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化学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化学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涵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知识,探索化学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设备,从微观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第二,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我们应该不停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走课堂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堂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深化化学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外,注重亲身实践、注重自我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外与课堂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必然要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对于教师满堂地讲,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地听,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死板,教学信息贫乏,师生双边缺乏交流,学生就没有参与的机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首先在于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小组教学、协作达标”。所谓“小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化学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小组教学、协作达标”的过程是:先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然后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展示。事实证明,采用“小组教学、协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灵动性。例如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规范成功做好木炭、红磷、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在教师完成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生实验放在课堂上进行,以增强学生直观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向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来完成;实验先由小组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三、 注重调节教学反馈的信息
在分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得到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课堂教学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状态中取得反馈信息,掌握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进度、方向和难易程度,使小组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在引导小组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并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认可和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小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因此,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赣榆县沙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