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点滴谈

2011-12-31陈大伟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毋庸置疑,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有效的数学探究,是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的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一、精心选择探究素材,奠定有效探究的基础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施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开发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素材。当然,选择活动素材一定要克服盲从性,一般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探究素材的选择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自学课本,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教师再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教学,可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发现知识并生成新知识。
  2. 探究素材的选择要关注探究意识的培养
  数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它的集中表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创新的灵感,并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探究之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之路。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有效探究的关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从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行为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反思自身的教学,逐步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并保护每个学生特定的权利,把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同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分析思考,使数学活动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们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情商促进智商的目标。
  数学探究活动往往都以探究性较强的素材作为活动内容,因此,活动中必须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使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自主地构建知识,获得数学体验。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探索的渠道,使各个环节都能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拓展数学活动的空间。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坚决杜绝教师本人或少数同学的越俎代庖,要使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1. 注意课堂提问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的问题要注意鲜明、措辞简洁、答案确定。问题不简明、言辞欠简洁,学生回答往往找不到头绪,导致答非所问等。问题与问题之间也要互相启发。因此,教师必须以全体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基点,从新知识的结构出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部”来提出一定难度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若过于简单的问题,既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所以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到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个性的差异,为程度好的学生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回答,为程度差的学生设计一些较易的问题。使每个被提问的学生都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被普遍地引进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数学活动是否有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而,教师要认真研究合作学习的要义,防止形式化的、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滋长和蔓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不能等待和观望,要指导各小组进行任务分工,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有效互动与沟通;同时,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之中,了解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特别注意关注小组成员中的被动参与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此外,通过对探究有效的评价,促使小组成员间建立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并通过对共同劳动成果的分享,产生集体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三、复习旧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是一种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借助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概括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从而引入新课的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在数学课中十分常用,它以旧引新,承上启下,既可使学生复习巩固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
  创设情境是教师有目的地精心创设一个情境,并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式。只要能恰当地设置故事或问题情境,既可以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使学生借助于联想,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探究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获得新知识,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究的水平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