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2011-12-31王丙元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摘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初中学生创造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时间优化;教学策略;融为一体
优化初中的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国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优化更新。课堂上我们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就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课中,把书本上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变成具体而有趣味的实践性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际运用,得到锻炼,获得成功,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更为高效。因为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有助于促进批评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导的学习,能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以下几个环节加强课堂的优化。
一、优化教学理念
初中的数学课本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教学方法及教育教学效果上,要树立真正的学生发展观,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达到首先优化自己的头脑,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要化被动为主动,化灌输为探求,化沉闷为活跃,化封闭为开放,化分数为发展。实际上,课堂的优化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优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优化。而决定这一切的就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要准,既要紧扣时代特点,又要符合科学规律。教师应当精心设问,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新颖、独特、有创意,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多设计开放式的、能启迪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话题或情境,鼓励学生探索,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要找出解题的方案,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内化为自觉行为,力求占学生时间短,但对学生影响深,使学生收益大。
二、全面完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能锻炼人的适应能力,也能使学生开拓自己的意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对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难题的解答的诸多困难。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通过系列训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意志毅力增强,因而学习成绩提高较快。明确这个教学目标,是依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结业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的规定。一般教学每教完一章进行一次检查,而我教完一章最少是对学生进行两次以上的检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失误较多的学生及时矫正并再检查一两次,直到全部掌握为止。为了让学生做到当日事情当日毕,常常别的班的学生在外闲聊或玩耍,我教的部分学生还得弄懂做错的题,背完当天要背的内容,这没有一定的拼搏精神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把传统教学中笼统的教学目的,变成现在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对教学大纲的层层落实和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科学测定与评价。可以说,完善的教学目标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而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
三、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数学教学的观念更新,数学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使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初中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效率低。有效的手段能大大地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进行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书本上抽象枯燥的方程式变成具体而有趣味的实践性的东西,培养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际运用,得到锻炼,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优化课堂提问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模式,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过深或过浅,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问的问题过难,又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数学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课标和学情等,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多数同学经过一定的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的积累、解题方式等往往存在差异,整齐划一、统一执行的学习方法对有些学生是如鱼得水、自由酣畅,而对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要削足适履,影响成效。
总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具体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实践。它需要教师自身的优化,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优化,尤其需要师生双边活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