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施策略探索
2011-12-31蔡萍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众所周知,最早的教学是个体教学,也就是一对一教学,所以能受教育的只是极少数的贵族,后来逐渐演变为班级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正是由于有了班级教学,大大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但是逐渐地,我们发现,班级教学虽不像卢梭所说的是学生心灵的屠宰场,可这种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抹杀了越来越多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也越来越不适应我们这个社会。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这种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讲授法”,亦或“注入式”“填鸭式”,教师只凭主观意愿,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瓶子,向学生硬性注入或填入知识,课堂上只有教师指挥下的齐步走,而无个体的散步。这种状态,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模式上通行的是“八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句解释——段落分析——主题概括——语法修饰——写作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没有高潮,将原本灵性的文本支解的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科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吸收才能逐步转化,假如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那么,教得再好也是无效的教,假如教学模式不能适合学生,那么再好的模式也是不起作用的模式。只有教师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独立创造的个性。要培养个性化教学,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个性化。
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意识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逐渐变成一个协作者、帮助者。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句符合信息社会的话说,对学生的评价已不再是记得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学生的角色也不再是听从者而是专家。其实个性化教学的名词早在18世纪便有了,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充斥在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论著中,但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对此没有人认真思考过。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所谓的个性化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天马行空,更不是海市蜃楼,虽然中学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备课,可还是不能放松自身广泛而持久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有机地融入到自我的体验、情感中来。
三、教师要树立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
有人曾说过:“一个有着独特个性风格的教师也必然会影响和感染他的学生,那么学生的人性也能得到张扬。”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教学风格。如果善于朗诵,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以情动人;如果善于表演,可以神情兼备地表演课文,以情节动人;如果善于绘画,可以绘制课文内容,以图喻理;如果善于歌唱,也可以高歌一曲,以歌声动人。
四、教师要从“拿来主义”转变到“自成一体”
对于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对一堂课的思路、结构、过程等的设计、运作并不熟悉,这时候就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多听、多看、多仿,但如果一味的“拿来”,其结果必然钳制了自己的想法,也套住了学生的手脚,造成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教师要学会集百家之长,自成一体。
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是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而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摇篮,是创新的基地。为了培养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更重要。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触发思考和探索,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想法。教师要保护、鼓励、诱导、启发学生表现个性,就先要让学生产生表现个性的欲望和勇气。敢想,才敢说,最后才敢做。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想别人不敢想的,说别人不敢说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要给予鼓励、肯定,哪怕这些想法听上去是可笑的、离谱的。再次,倡导学生的批判精神。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这里说的批判是指对传统、对权威的怀疑和批判,应该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否定,敢于挑战课本、挑战共识、挑战权威。最后,也是最容易被众多教师所忽略的,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必须符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