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2011-12-31苏艳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摘要:现代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利用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相承的“血缘关系”,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流行歌曲的曲、词、唱等角度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接,因乐入情,因词入理,由演入境,通过感性体验、理性分析和审美再创,激发感性的华彩和理性的光芒,让那些心浮气躁、盲目追逐流行文化的学生在古今文化的冲撞和自身认知体系、审美品味的重构中修炼出敏锐的文化批判眼光,提升文化品味,凝聚人格魅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流行音乐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呼吁:“诗美的熏陶可以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为广大的生命空间,可以增加现代人的生活情趣,从而使人的生命更为充实与富有意义。”从感应新课改精神而诞生的各类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编写情况可见选文数量增加,选文风格丰富,单元模块更重人文精神,而且很多大学语文中的古诗词篇目都下放到高中新教材中。这为当前的高中学生的阅读鉴赏提供了更为鲜活而广阔的阅读视野,但现实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依然春风难度,有的听着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诵或一脸冷漠或嬉笑玩闹;有的深陷题海,默词句,背手法,但只会生搬硬套,诗词鉴赏水平依然低迷;大多数将古典诗词视为“鸡肋”,倦怠抵触,更不用谈获得诗美的熏陶。如此情景,有不少人士将其归因于高考的功利性引导和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其实不尽然,应试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并不矛盾,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化场也不可能绝缘。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学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接受对象、阅读期待视野势必呼唤全新的传播方式。“大众文化拥有温情的抚慰、自在的精神,草根的情怀、直白的个人表达、淋漓的宣泄、日常生命过程的享受等特色是精英文化所缺失的。”现代教师所要做的不是摒弃世俗,而是要回归生活,从高考的焦虑中挣脱出来,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引导学生在纷繁的社会文化场中寻找、确立自我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当代流行歌曲作为广大青少年比较喜欢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其与古典诗词本身就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探寻到一些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因乐入情,情因乐动
  用流行音乐来激发兴趣、激活情感是引导高中学生鉴赏古诗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古典诗词教学开场或者收束时引入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再如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中的一些歌曲,这些曲子是颇具才情的作曲家依据自身较高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在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中寻找最佳的结合方式创作而成,颇具现代感的曲式、器乐、演唱,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旋律启动心灵、酝酿情感,催发想象和联想,从而解读语言符号,重构感性形象,使学生突破千年的隔阂去感受古人的情怀成为可能。当代流行歌曲中很多“中国风”歌曲更多的是赋予“故事”新的情感诠释,或将传统文化意象借用、整合与重组,构建新的意境,从而传达现代人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这些歌曲,让学生在现代旋律中透过古典意象的新组合,对世人相通的情感和古人今人不同的情愫有更真的体验。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教学中可引入蔡琴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低婉忧伤以衬托游子思妇缠绵纠结的相思情,词曲应和,撩动人心。亦可引入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在流畅到简单的旋律中听梅艳芳用声音缀成的似水流年,让学生感受现代人的生存中的孤寂和空虚。通过不乏相通的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走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追问和慨叹中。
  二、因词入理,理因比明
  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阅读主体要对作品品味体验,进而领悟判断。如果曲的旋律可借来启动心灵,那么词的借用可凝聚慧眼,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升入对诗词的理性体悟。
  1. 主题比对,明时代心理异同
  相思怀人和感怀世事乃是中国古典文学也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流行歌曲最常见的主题,两者既有相承之处,又散发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气息和文学景观。如在解读闺怨宫怨诗作时引入现当代流行歌曲中倾诉女子相思苦痛的心理词文加以比较,明确不同时代生存氛围下相思的情意的异同之点,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解读闺怨宫怨诗中托男性话语传达的千古真情深怨和等待中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助忧郁。如果说十一郎作词的《囚鸟》“我像是一个你可有可无的影子,和寂寞交换着悲伤的心事”是幸福的诉求,林忆莲的《失踪》“她只好趁着酒意释放青春,刻意凝视每个眼神却只看见自己也不够诚恳”是真爱的求索,那么刘若英的《四月天》“放你走,换我忧……我并非别无选择,只是不想再错”就是忧伤的放手。这些直接而大胆的倾诉在森严肃杀的宫殿、幽深空寂的重廊、凄清冷落的月夜、萧条衰败的残春暮秋等一组组意象构筑的悲愁幽寂闺怨宫怨诗中是找不到的。古典诗词中更多的是阴晴更替中的感慨和月缺花残时的神伤,通过景物营构的幽寂意境来烘托人事无常的概叹和别后无依的孤寂。
  2. 意象比对,明情境营构异同
  与西方诗歌的传情方式不同,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中,情感的传达更多地依赖于意象,意象之美构成了我们血液中最原初的审美记忆,也相当程度成为了我们民族情感和审美共鸣的基本诱因。在解读古诗词意象及意境时,引入现当代歌词中承接了我们古典记忆中久已浓化的情绪,又渗透着当代个体生命体验的意象群,在意象的内涵和组构方式的比对中感受积淀了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古典意象之美。如方文山作词的《菊花台》中的“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皆巧用菊花这一意象,在表现花残人老、内心悲戚的情境时可谓甚为契合。学生在比中细品意象,深入意境,对诗文情感有更为准确的领悟。
  3. 手法比对,明传情手段多样
  通过精选流行歌曲歌词与相关古典诗词的对比,评点其传情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在古今相通或相异的表现手法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相通的情感表述方式和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学特质。同属写相思,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通过灭烛月明、披衣露寒、掬月相赠、还梦佳期等动作,将难遣的相思情浓表达得含蓄而深沉;而王菲唱的《传奇》中“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则用排比句式结合第二人称直接抒发缠绵相思之情驱动之下内心的微妙的感受。虽手法不同,然亦可谓各尽其古今情怀亦通之妙。
  三、由演入境,境因演升
  吟诵涵咏千百年来本就是研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紧要策略,诗词教学的完美终结不在条分缕析的理性解剖,而在于读者声情并茂的吟哦咏叹。正如一首歌曲的生成,除了绝美相合的词文曲乐,还需要相应的歌喉将之演绎方传其情。演绎诗词是走进诗歌品其文感其情之后的审美再创。
  1. 评曲品词
  如郭敬明作词、李宇春演唱的《蜀绣》就是那一曲闺怨,深情绵邈,学生只有在赏其词、品其曲、闻其唱的多方感受中体味深情,才能在品评中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闺怨诗情作深入的解析。
  2. 唱歌悟词
  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唱一曲许嵩的《清明雨上》,演一出天人相隔的遗恨和人世沧桑的凄凉。
  3. 词曲再创
  鼓励学生效仿中国风歌曲的作词作曲方法,或为古典诗词选配适当曲乐,或巧化古诗词句和意象自创歌词,在作词作曲的活动中演绎中国古典诗词的悠远情愫,为学生的生活平添一分古雅情趣。现今优秀的中国风歌曲层出不穷,很多也为学生所喜爱,引入课堂,唱一曲、悟一番、写一首,谁言唐诗宋词乃阳春白雪难亲近?
  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面对身处大众文化中的学生,现代教师要做的不是固守象牙塔,而是要有开放的阅读态度与视野,丰富的文化趣味与深刻的文化批判力,去寻找流行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汇流点,在教学中构建快乐有效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文化活动”“文化讨论”“文化创造”的实践中,在纷繁的社会文化场中确立文化意识,提升文化品位,将素养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成就其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左东岭.古代诗歌的当代定位[J].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