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初探

2011-12-31刘翠侠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实践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因此,如何让思想政治课变得“有滋有味”,成为了每个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活化;活化教材;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忽视了生活化的情感、态度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圈定在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严重阻碍了思想教育的全面推进,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从传统课程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必须结合生活应有的地位。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们常常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其实,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脱离了生活去培养品德,肯定是无效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应遵循生活的逻辑,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贴近初中生生活,反映初中生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联系初中生现实生活的思想品德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恰恰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说,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既是教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对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进行如下的探索。
  一、吸收现实社会的信息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必须注意吸收现实社会的实际信息,及时把社会上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就、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由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但又不是绝对的。如学生生活虽然离得最近,而对自己深层次的认识却并不容易;相反,世界虽然离学生较远,但由于网络、广播、电视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对国外现象的了解反而变得容易起来。因此,我们要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通过吸收现实社会信息的教育方式,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我们在创设情境中,必须注意选用的材料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所采用的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还可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所以,这一个个要素与初中生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以社会生活领域为“方面”而设立的主题也反映了初中生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系。每个“面”上都会涉及到各种社会要素,当然,不是每个领域所涉及的要素都相等。我们按“面”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点”,即在每个主题下面分列了数量不等的若干要点,构成了整个内容标准的框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假设不同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它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一种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运用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视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展生活化的活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活动,我们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开展活动是增强品德与社会学科针对性的实效方法,但我们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初中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品德活动教学必须坚持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而不是停留在活动本身。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生活积累。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社会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到博物馆参观访问,到部队受训,参加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通过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力争实现生活化,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秦书珩.浅谈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