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2011-12-31吴媛媛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摘要:“感悟”强调的是在教学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感自悟中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人文素养的内化。感悟型教学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感悟论为理论基础,以“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为核心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根据感悟教学的重要性,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悟教学的具体实施,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完美学生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诵读;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先后多次提到“感悟”二字,并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会“感悟”,是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是教法、学法。教学改革这些年,广大教师深刻感受到“感悟式教学”的优势,通过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一、为何要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总是依据一定的文本来组织教学的。从文本的产生来看,它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结晶,而其外在的语言形式,也可以说是作家对语言感悟的创造性产物。唯有对生活的感悟,作家不可能进行创作,没有对语言的感悟,作家也不可能采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现生活内容,更不可能形成文本的语言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可以说是文本思维的基石。
  从文本鉴赏的角度来看,感悟也是读者创造思维的起点。众所周知,读者鉴赏文本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没有读者的感悟,文本鉴赏活动也不可能真正发生,自然背离于文本鉴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规律。
  既然如此,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真正地解读文本,就必须抓住文本思维的特点,遵循鉴赏的规律,确立感悟这一教学思维原点,才能让学生自然入乎文中,进而深识鉴奥,最终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传统语文教学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指认上,教学往往成为文本内容的简单印证,有时甚至变成文本内容的知识问答。因而,对文本内在意义的认知,大多只能停留在表层意义的理解,而不能达到深层意义上的鉴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认知,往往只停留于基本语义的理解,而不能达到审美层次上的体悟与咀嚼。教学实践中,学生大多只能理解到文意,而不能感悟到文美。因此,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偏离了文本思维和文本鉴赏思维的规律而导致解读文本简单化的诸多弊端。所以,要真正地让学生解读文本,只有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才能自然地进入文本意蕴的体悟之中,进行创造性的审美观照,最终解读文本才能成为可能。
  二、如何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感悟的基本过程是:以读为主,以感为先,以情激悟,以悟为旨。情感过程始终伴随着悟的过程,教学的安排和指向始终围绕“悟”而活动,最终实现感悟教学的最终目的。“感”和“悟”是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
  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眼下大家都懂得读书感悟的重要,然而一到课堂上具体操作起来,总觉得没有套路,缺少方法。在指导读书的活动中,如何帮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使其坚强有力,越飞越高,最终抵达“妙悟”的境界?这无疑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
  1. 教师自身感悟,引导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感悟,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先行者。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认真研读课文,披文入情、情动于衷,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因此,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感悟去引导学生的感悟。一是要感悟教材,要真正地读懂课文,认真备课,产生学习的体验和领悟。二是要反思感悟,反思自己悟得的过程和途径,找到方法,以便授人以渔。三是引导感悟。虽然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背景等许多方面有不同之处,但教师的切身体会、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会使学生产生顿悟的灵感。
  2. 大声诵读,初步感悟
  语文学习的诸多方法中,读一直是备受注目的,这也是中华民族求学精神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之一。人们肯定都知道古人读书的方式,他们往往摇头晃脑地朗诵,甚而至于闭目陶醉其中,其结果就是这样的读书方法,对读过的东西,不但不容易忘记,而且在读的同时更易理解,或感想颇多。那么,大声朗诵与我们所谓的默读、小声读有何明显的优势呢?若真论起这个问题,怕不是三言两语可尽意的,我们在这里只简略提之。
  我们知道与文本的交流最好的方式是进入一种对话状态,对于语感优秀者而言,他们能够通过视觉通道即可较容易地在感知文字符号的当下,进入文本世界,进入对话状态;而对于语感尚需提升的学习者来说,仅仅凭着视觉通道是很难达到这种状态的。放声地诵读即是利用文本产生的节奏、语调这些人格化的语音形态,在跨向语义、跨向文本深层内涵时调动主体的生命情气,“从言语形态中触摸到言说者的心声,从节奏中倾听出言说者的脉动,从语调中倾听出活生生的人来”。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是属于心灵的,比如我们读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读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发乎声、形成独特的语音、节奏,何以能将作者此间的无奈与忧伤理解得深彻?比如我们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读王摩诘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读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不运诸气息、形乎流转徐回,怎能体悟作者当时的幽幽乐趣、脉脉情怀?
  而且,诵读不仅是视觉的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倾听,双向的劳作定比单一的视觉对话来得更有力,更易对语言、对文本产生独特而深入的感悟。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在读之前、读之后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提出一些精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同时也参与其中,在读之前或读之后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感动,起到领引作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妙处和“滋味”。
  3. 写读后感,加深感悟
  如果说诵读产生的是对文本的初步理解的话,那么读后感这一方式要求的,则是学生对文字、对内容的深层体察。对文本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读后感是作文的一种,但与作文相比,又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感悟是广泛的,包括对文本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悟,如果说平常的作文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悟的话,那么读后感则弥补了这个不足,“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首先是对文本的感受,而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写出来的文字是对文本与生活两相结合的感受。这样的体悟是双向的提高,文本是生活的提炼,比生活更凝练、更丰富,生活是文本的延伸,比文本更具体、更细致。所以,两者的结合,就学生而言,是生活的丰富,是原有情感体验的充分发掘,是心灵认识的又一次提升。
  比如让学生写一些诗词赏析,以他们的语言水平或理解水平,可能没法写出较深刻的理解,或者有所感受,却又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个时候,鼓励学生是很重要的,让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哪怕只是几句话,哪怕长篇的论述表达的只是一个意思,哪怕几百字的文章用两三句话足可以讲清,哪怕他们未必完全懂得,只是形乎一种感觉……当他们说,老师,我觉得这个怎么样怎么样,那个怎么样怎么样,或看到这句话,我产生了一个什么感觉,虽表达不清,但这“觉得”、这“感觉”,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欣慰的词汇啊!说明这里面有他们的思考,这是他们对语言文字咀嚼的结果。哪怕只是意会,哪怕只讲到只言片语,哪怕只讲到文本旨意的边缘,也是十分难得的。有次改到学生写一首关于雨的诗文的读后感,就有学生写道:“雨天总是令人惆怅,想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的句子,想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样的懒懒的感觉……”他们无法将心中的感受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他们很聪明地借用了别人的句子,将给自己带来相近感受的文句互相解释,虽未解其中深味,而两相结合,再加上自身经历的融入、自身感受的浸染,我想这就是很好的感悟了。这样的“觉得”多了,他们也就有了比较多的经验积累,语言能力自然提高了。当然,此时教师的点拨是十分重要的,若能一语中的地道破学生想要表达却没能讲出来的天机,他们会更加爱上这种给人感觉的活动,以后也会“感觉”得更好。
  4. 联系生活,激发感悟
  高林生老师说:“汉语言是‘意合’的,‘具象’的,习惯于以象传意。”叶老早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句。可见,对汉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进而便是“明象体情”。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呢?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相似论》的作者张光鉴教授指出:“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对问题求解的过程,就是一个让认识对象与以前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组块(相似块)之间进行的一系列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组合、相似创造的自动匹配过程。”因此,人只对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组块相似的信息感兴趣。
  所以,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似信息模块,以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语火光的“打火石”。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运用感悟的能力,主动去关心生活、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三、插上感悟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一如既往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是随时都要做好的,只有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将多种手段结合起来,才能使感悟能力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使学生面对语文教材,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让学生面对语文教材时心中感慨万千,并有表达的冲动,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孕育新的知识、启迪新的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黄海淼.浅谈语感培养的两个途径[N].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