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传题中显隐性和基因位置的判断解题规律总结

2011-12-31吕建超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考试大纲对考生考试的能力要求有: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遗传变异部分知识在高考中最能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应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一、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1. 依据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和性状分离的概念来判断
  显隐性性状的概念为: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总是表现高茎,把F1表现的形状叫显性形状。由概念可得判断显隐性的方法:
  (1)若已知亲本纯和,则用相对性状纯和的亲本杂交,F1表现的性状即显性性状。
  (2)若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则表现出的性状即显性。
  2. 由性状分离可判断显隐性的方法
  (1)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显性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可利用显性杂合体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的原理,选取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自由交配,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若有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显性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可选取多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看后代中哪种性状的比例大,比例大的那种是显性性状。
  在这两种方法中,学生一定要注意“杂交”与“自交”这两个词的用法,当亲本是野生型时,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因此要用“选取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自由交配”来描述,而不能用相同性状的亲本自交。
  二、控制某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
  对于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讲了很多种,但学生在遇到这类题时却往往无从下手,实际上还是对这类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没有掌握好。对这类题我认为主要包括杂交的方法和调查统计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杂交法(包括正交与反交)
  (1)基因位置是质基因还是核基因。
  依据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探究控制某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为质基因,采用正交与反交的方法。若设“黑色♀×♂黄色”为正交,则“黄色♀×♂黑色”为反交。可根据F1的表现型来判断:若正交反交F1的表现型与母本相同,则为质基因;若F1的表现型都与母本无关(只表现出其中的一种,或都有黄色和黑色且不遵循遗传分离比),则为核基因。
  这类题易出错的是核基因的描述上,有一部分学生会用“若F1的表现型都一样与母本无关,则为核基因”,没有考虑核基因又有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若伴性遗传相对性状杂交正反交,结果是不一样的。
  (2)控制某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色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
  ①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未知。同样也用正交与反交的方法:若正交反交F1表现型都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反交F1有一组与性别有关(雌的一个表现型,雄的一个表现型),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实际做题中这类题又分为两种具体的情况,不仅能判断基因的位置,还能确定显隐性关系:
  A.亲本皆为纯合子,则可这样描述:
  若正交和反交的后代表现型相同,都表现同一亲本的性状,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一组合后代全表现一亲本性状,而另一组合后代中雌性全表现为一亲本(甲)性状,而雄性全表现为另一亲本(乙)性状,则雌性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亲本皆为野生型(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则可描述为:
  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型多的为显性性状,少的为隐性性状。
  若某组合中雌性全为一亲本(甲)性状,雄性全为另一亲本(乙)性状,其反交组合中只有一种(甲)性状,或甲性状多于乙性状,则甲性状为显性,且为伴X遗传。
  ②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如果要求用一次杂交试验即判断基因的位置,可用隐性的雌性与显性的雄性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
  A.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若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进一步判断基因的位置,未限制杂交组合数目,可让多对隐性的雌性个体与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分别记录每一对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的性状表现:
  A.若后代显性多于隐性且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B.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为伴X遗传。
  C.若出现某对或几对杂交组合的子代,雄性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3)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首先应判断显隐关系。
  方法1: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纯合雄性个体进行交配。
  A.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B.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隐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方法2:若雄性的个体为野生型,则需用多对隐性个体与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
  分别记录每一对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的性状表现:
  A.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为伴X遗传。
  B.若出现某对或几对杂交组合的子代,雄性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2. 调查法
  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无关,而X染色体色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有关,且雌性中显性表现型多。因此,判断基因的位置如果不让用杂交法,可用调查统计自然种群中表现型与性别的关系,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即可判断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色还是位于X染色体色上,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还可判断显隐性关系。
  方法1:调查自然种群中表现型与性别的关系:
  若相对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无关(雌雄中显性或隐性性状比例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相对性状的表现型有关(雌雄中显性或隐性性状的比例不同),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雌性中表现多与雄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方法2:若对于人类遗传方式的判断,常用的方法是调查具有某种性状个体的家族,根据家族的表现情况画出遗传系谱图,并根据遗传规律判断遗传方式。
   (新郑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