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什么成就卓越(连载)

2011-12-31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九、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
  
  3. 仔细想来,命若萋萋菜
  
  有一种植物,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开娇媚的花朵,更不散发沁人的香气。它很矮小,瘦弱的躯干上长着五七片带刺的叶子,形象几近丑陋,姿态笨拙猥琐。没有人重视它,也没有人赞美它。它与庄稼长在一起时,农人会把它当做杂草拔掉;它与野草长在一起时,会遭到野草的百般欺凌。但是无论你走到田埂地头,还是山坡沟边,无论是肥沃的田野上,还是贫瘠的乱石中,都能看到它顽强的身影。多雨季节它是那样长,干旱时节它仍是那样长。它的生命总是那样充满坚韧的朝气,它的根深深扎于脚下的土地,有着刚直不屈的个性。它有一个极为普通的名字——萋萋菜。
  《本草纲目》上说,此草味甘,性凉,有凉血止血之功,可健脾利胆,清痈散肿。
  我喜欢萋萋菜,因为它治愈了我的顽疾。我生长的地方十年九旱,多风沙少雨水。我从小就有一个流鼻血的毛病,有时在上学的路上,有时在田野山坡上放牛割草,鼻孔里时常会流血。每到这时,我马上采几片萋萋菜叶子放在手里揉揉,仰起头,滴几滴液汁在鼻孔里,鼻血便立即止住。母亲为此受到启发,每次去地里劳动,总是顺手拔些萋萋菜回来,磨些豆汁做成豆沫菜,于是我便一日三餐吃它。每年晚秋,总拔来许多筐,洗净晾干后放置起来,整个漫长的冬季,隔个三五天就吃一顿小豆沫菜。多年的流鼻血顽症就这么治好了。
  我喜欢萋萋菜,不仅因为它有不屈的个性和独特的药用价值,还因为它能帮人度荒年。我很小的时候,家乡闹饥荒,那是因为天气过于干旱造成的。在满山找不到一棵可以为食的菜的时候,却能找到萋萋菜。而且在同一个地方,今天采光了,过几天再去采,它又长出来了,而且会比头一次采时还要鲜嫩。那一年,我们全家﹑整个村的人都是靠它渡过难关的。
  由于和萋萋菜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我在读初中hbpCtpFoa999jwpL6pUZC+W3rf6qDHkjUnwtOXdmWRM=的时候曾以满腔的热情写过一篇题目叫《难忘老家萋萋菜》的散文。我说萋萋菜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它用自己的生命养育了我,养育了一个贫瘠的山村。现在想一想,用无私奉献来形容它似乎不太恰当,因为它毕竟是一种植物,它还不具备主观付出的品性,但它是有价值的。田野中有无数的植物并不能为人作食,而它却能。这种自身的价值在人们需要它的时候能得以实现,这是伟大的,也是令人敬佩的。
  现在生活好了,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和鱼肉了,但在每年的春天,我仍要采些萋萋菜回家吃。这不仅是为了改善口味,更重要的是为了一种回忆、一种追寻,在回忆中追寻一种对生命的思索。
  1980年我高考落榜的时候,很多人都向我投来失望的目光,我的心在滴血,眼睛却不让它流泪。我爬上了村旁的大山,摘了一把不再鲜嫩的萋萋菜,洗也没洗就生着吃下去了。嚼着它我流下泪来,我对自己说,你是一个如萋萋菜一样微不足道的人,你必须要像萋萋菜一样坚忍起来,要经得起风吹雨打,要扛得住生活的残酷。
  但是没过几天,我却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返校复习功课,准备明年继续参加高考;二是接替一位出嫁外村的女民办教师当“孩子王”。我很犹豫,当了“孩子王”,我的一生也许就与这个穷山村拴在一起了。父母都说,考大学吧,考出去才有出息,干了“孩子王”,这辈子打光棍是定了。
  有的人说,还是留下来吧,你看这些孩子多可怜。我又爬上了山坡,望着那些在风中摇曳的萋萋菜,我想起了那一年闹饥荒,村里的人在山坡上争抢萋萋菜的情景。我一下子躺在绿地毯一样的萋萋菜上,刚闭上眼睛,一群可怜的孩子正睁大期盼的眼睛看着我。我轻轻地说,这些孩子正在闹饥荒,做一棵萋萋菜,去为他们充饥吧!你的价值不只考上大学才能体现,在这些孩子中间会更有分量的。你就做一棵萋萋菜吧,做一棵人们最需要你的时候,能把整个身躯奉献出来的萋萋菜吧!
  那一年,我16岁。
  16岁,就像刚刚冒出地皮的萋萋菜一样,虽不乏执著,但毕竟稚嫩。但是唯其稚嫩,才具有浪漫的情怀,才敢于尝试,敢于幻想。我在那个只有我一名教师的山村复式小学里,认认真真地当起了教书先生。从那一天起,我就幻想着让山里的孩子尽早掌握科学文化的金钥匙,开启山沟这把贫穷愚昧了几千年的大锁。我努力用知识的抹布擦拭着孩子们身上的污垢,从他们的外表到他们的心灵。我教他们刷牙洗脸,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我教他们学说普通话,我领他们开展“知我沂蒙,爱我家乡”的活动。我领他们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他们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先后进行了“作文兴趣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日记教学”等一系列实验,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使山沟能从物质和精神上双重脱贫,我尝试进行“农民素质教育”这一课题的探索。我创办夜校,为村民扫盲。我创办“沂蒙书屋”,让他们读书看报,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
  我要永远做一棵普普通通的萋萋菜,只要我的根深深地扎于脚下的土地,我就无愧于人生,无愧于社会。在社会需要我的时候,把整个身躯都奉献出来,然后再重新发芽﹑生长,然后再奉献出去,为我们这个越来越美好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4. 一双白球鞋
  
  天快亮了,母亲喊起了我。妻子把背包打好了,桌子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我顾不得洗脸,匆匆赶到学校,和校园作最后的告别。
  那群黄鹂鸟照例欢叫着欢迎我。打开教室的门,我收拾了一下讲台上的粉笔和教科书。再见了,我心爱的校园,我洒下了汗水的讲台。
  回转身,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同学们,实在对不起大家,你们的老师违背了当初的誓言,不能教你们了。长大后,你们就会明白我离去的原因的。新来的老师会比我更优秀,他会把你们培养成人﹑成才的。”
  写完,我拍拍手上的粉尘,锁上门,快步回家。一会儿天一亮,或许就走不成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在这所学校工作七年了。我曾经下定决心在这个偏僻的三尺讲台上站下去,可是,父母多病需要好多的钱治病,妹妹上学需要好多的钱。民办教师的希望还远在天边,我实在不能再这么硬撑下去了。
  几天前,枣庄的好友金年兄给我找了个在煤矿当文书的工作,每周编发一期报纸,搞搞宣传,每月工资是我干教师一年的收入。父母动了心,妻子动了心,我也动了心。毕竟,我不是圣人啊。昨天下午,我上完了最后一节课,批改完了最后一本作业,已下定决心要离开这里了。母亲为我借来了路费,打好了外出的行囊。妻子把我那双白球鞋刷干净了,晾在了窗台上。
  村子里传来了开木门的声音,水桶吱哟的声音。东边天上的红霞越来越艳,那几颗星星越来越淡,天就要亮了。
  我小跑回家,三下五除二吃完那碗荷包蛋,妻子去给我拿球鞋。窗台上空空的,鞋没有了。她问母亲,你拿鞋了吗?母亲说,没呢,昨下午刷好就放在那里了,咋说没就没了呢?
  一家人在这里翻天倒地,大门口传来孩子的哭声。一会儿,邻居家刘三叔拽着女儿刘洁进了我家,刘洁的手里拿着我那双球鞋。孩子哭成了泪人。
  母亲走过去,给刘洁擦着脸上的泪水,问她爹这是怎么了。
  我也纳闷了,鞋怎么在他爷俩手里?刘三叔说话了,老侄子,实在对不住啊,昨天下午几个孩子把你的球鞋偷去藏在草垛里了。今天早晨我扒草喂牛扒拉出来的。这几个孩子,不知玩的什么鬼花招。
  我问刘洁为什么,刘洁哭得更厉害了。老师,俺们几个同学听说你要走,不再教俺了,俺几个商量了,只要把你的球鞋藏起来,你没鞋穿就走不成了。
  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多,常会书记也从人群里走过来,紧紧抓住我的手说,老侄子,你去枣庄的事我都知道了。看看你这个家,也真该出去闯闯了。唉,怎么说呢,只怨这帮孩子没福份摊上你这个好老师,你安心走吧,家里老人有我,有大家呢。
  同院的人都在说着惋惜离别的话。
  我鼻子一酸,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了。
  结果,我没有走成,还是留下来了。
  这是1989年初秋的一天。
  这一天,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但在这个小山村关于这双白球鞋的故事或许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选自《凭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