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代事物小考

2011-12-31王宁玲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晋书白纸

王宁玲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障泥:

早期先秦的马具中并没有障泥,“桓宽《盐铁论》曰‘古者庶人贱骑绳控草鞮皮荐而已,及其后,革鞍攻成铁镳不饰。令富者,黄金琅勒罽绣弇汗”。汉武帝时期才出现了蔽泥,“武帝时得贰师天马,以玫瑰石为鞍辔,镂以金银,以绿地五色锦为蔽泥”(《西京杂记》),《史记·大宛列传》“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宛乃出其善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给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这么好的马,汉武帝可是配足了好马饰,《汉书》颜师古注曰“绨,厚缯也,绿,其色也”。“到了西汉后期,在河北定县出土的错金银铜俾倪纹饰中的骑马者之鞍,鞍桥已加高,已接近所谓‘高桥鞍’。在这具马鞍下部,这垂着很长的障泥,为考古材料中第一次看到的障泥”(《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下面将从障泥名称及其种类对晋代的障泥加以阐述。

“鄣,纪邑也,从邑章声,诸良切”“障,隔也,从章声,之亮切”(《说文解字》),两字声同义不同,就其本义,障更妥。“鄣”“障”可相通。障泥,《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尘土的东西”,《资治通鉴释文》“鄣泥,诸良切,通作障,又音之亮切,庶拥泥泞也”,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陶马显示确实如此。“,泥,鞍饰”(《广韵·阳部》),“,马韀”(《集韵·章部》)。《说文解字》无字,与障、鄣皆从章声,就其字形来说,,从革章声,《说文解字》“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之形”。从出土文物看,有的障泥为兽皮所制,《磁县湾北朝壁画墓》“马鞍下为障泥,向下拖垂很长,超出马腹,且下边较宽大,障泥多在边缘有宽带,应为包边,与内部颜色不同。这些障泥的质料较为挺刮,应为皮革或毡类质料”。此外,障泥和马鞯并非一物。

《世说新语汇校集注》“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箸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注,《释》‘当是障泥,有钱文。障泥,围马前胸,长及马膝以遮泥泞者。’案《晋书》卷四十二《王济传》作‘连乾鄣泥’。唐李白诗‘临泥不肯渡,似惜锦障泥’,则连钱、连乾、锦皆一物,或言其纹,或言其质耳。”P593。笔者按,《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连干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鄣泥,使人解去,便渡。故杜预谓济有马癖。”P1206《释》“障泥,围马前胸”这句有误,障泥并非围于马的前胸,围前胸的乃是“当胸”,《后汉书》“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乃止”,障泥是垂于马腹、覆盖于马腹的鞍饰,从出土文物看,障泥在马鞯上面,马鞍下面。另外,连钱又作连乾,在这里既指其纹,亦指其质,准确来说,当作连钱,是一种纹式,《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连钱锦,传统名锦之一,锦纹以圆环相套而构成,视之如钱币相连,多用作帽子,抱肚,靴鞋等物”,但是没有提及障泥,因为障泥不属于衣冠服饰,连钱也只是单单指纹样,后来就指连钱锦,《古俪府》“兩驂偉然神駿之姿,被以連乾之飾,臣敢不仰承睿眷,俯罄愚衷,誓不與賊以偕存”

障泥又称蔽泥,文章开头已提及;又称障汗、弇汗,防汗。《说文解字注》“鞈,防汗也。此当作所以防捍也,转写夺误……古文”,“闛鞈”钟鼓声,就可以解释了,《说文解字句读》“鞈,防汗也。筠案,障泥盖亦即此,似即韀也,段氏所引《管子》《玉篇》《广韵》,恐是别一义,许君所未及”,从《荀子》、《管子》原文来看,鞈是兵甲,用于人穿的,不是用于马,和后来的防汗、障泥不是一个意思,《说文解字句读》估计有误,段说较为准确。《汉书》“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笔者疑此名称取自“防马汗”之意,障泥在马韀之上,垂于马的汗沟处,再者,先秦时期还没出现障泥,障泥到汉代的时候才出现的。

障泥的材质。

常见的为锦质。《初学记》引《盐铁论》“古者绳鞚、草鞮、皮荐而已,其后代以革鞍、铁镳而不饰,其后乃有镂衢鞍,紫茸题高桥鞍,或有金银翠毛之饰。又有障泥障汗(亦曰弇汗),鞙、尾、珂亦从鞍以为饰(百官各有织成障泥一具)。今富者罽绣弇汗鞙,魏百官各有赤茸珂、石鞙尾一具,服虔《通俗文》曰凡勒饰曰珂”。P537,包括上文的连钱障泥。“《魏百官名》曰‘黄地金镂织成万岁鄣泥一具,又织成防汗一具’”。

《初学记》“《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髙,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鳯皇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緑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邺中记》‘织锦罗在中尚坊,三署皆数百人’”

有织成的。“司马彪《战略》‘遗亮玉玦织成鄣汗苏合香’”。

亦有皮质。《太平御览》引萧方等《三十国春秋》“高句骊以千里马、生罴皮鄣泥献于南燕,燕王超大悦,答以水牛、能言鸟”。P1651“《晋书》“舒县廷掾王睦病死,已复魄。友为筮之,令以丹画版作日月置床头,又以豹皮马鄣泥卧上,立愈。”。按,《太平御览》引王隐《晋书》“及卧虎皮马彰泥,登时大愈”,一说为豹皮马障泥,一为虎皮马障泥。

附图:当胸(1955年湖南长沙出土,此组陶俑为墓葬中仪仗俑的一部份。),障泥(《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

东汉蔡伦改造纸的技术之前,西汉已经出现纸,但是这个纸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纸并不是一个概念。《说文解字注》卷五“纸,絮一也,谓絮一成一纸也,纸之初起用敝布鱼网为之,用水中击絮之法成之”《六艺之一录》“《说文》曰:‘纸从系氏声’,古人书于帛,故裁其边幅如絮之一苫,〈释名〉曰:‘砥也,古以捣絮’,对于“絮之一苫”这个意思,未详,古代学者的说法亦不统一,明代学者周祈《名义考》:“按《说文》纸,丝滓也,以丝缫余絮为纸,以是为书,谓之帛书,非真缣帛也”,他把纸和有的学者把“纸”和《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一“絮一苫也者,苫当为,本书,蔽絮箦也,〈通俗文〉‘方絮曰纸’”。

幡纸。又作“翻纸”、“蟠纸”。制作方法: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制作原料:缣帛。《初学记》:“古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名翻纸”,这里的书指何物?应该指过去简册成书的那个大小,《式古堂书画汇考》“昔人用帛,故裁其边幅,如絮之一苫而平整也”,换言之则为“如纸而平整也”,《广川书跋》作“依旧书长短”,《齐东野语校注》:“魏太和六年,博士河间张揖上古今字帖,其巾部辨纸字云‘今世其字从巾,盖古之素帛,依旧长短,随事截绢,枚数重叠,即名蟠纸。故字从系,此形声也。蔡伦以布捣剉作纸,故字从巾。是其声虽同,而系巾则殊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98-199)。按,《太平御览》作“古今字诂”,“依书长短”,“幡纸”,《北史》“魏初博士清河张揖着〈埤仓〉〈广雅〉〈古今字诂〉”,《四库全书总目》亦作“古今字诂”,诂,解释字义的意思,《古今字诂》正是对古今字进行释义,《齐东野语》此处有误。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使用幡纸,《初学记》“贫者无之,或用蒲写书,则路温舒截蒲是也”。

附录:《广川书跋》“服虔谓方絮曰絮葢汉纸如此”,此处有误,方絮曰纸,《式古堂书画汇考》“造纸之法不一蔡敬仲汉文时人为上方令用鱼网为之”,此处有误,蔡伦谓汉和帝时期的人,

上文所言皆为西汉时期的纸,但与今日所言纸大不同。“不过,西汉时确已有纸。1973-1974年在居延金关西汉宣帝时的遗物中、1978年在扶风中颜西汉晚期窖藏中、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西汉烽隧遗址中均发现过纸。它们皆以破旧的麻絮、麻布、绳头等为原料,已经经过简单地切、舂、打浆和抄造”(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东汉蔡伦先“剉故布捣钞作纸”,后再进行改良,“用树肤及敝布、鱼网为之,不始自蔡也”“又捣故鱼网作纸曰网,纸桑根楮榖麻藤诸皮皆可抄纸,世称蔡侯纸是也”。

《广川书跋》“汉魏遗字多作幡纸,晋宋多作麻纸,而隋唐用经纸”,下面来讨论晋代的纸。

黄纸:《晋书辞典》未收。三国时期已经出现,《汉书·外戚传》“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孟康注曰“蹏犹地也,染纸素令赤而书之,若今黄纸也”,黄纸为染色纸。文书之用。《晋书》“须臾有一小婢持封箱来,云:‘诏使写此文书。’鄙便惊起,视之,有一白纸,一青纸。催促云:‘陛下停待。’又小婢承福持笔研墨黄纸来,使写。”P1461《演繁录》“文书之用,黄纸其来已久”;书籍之用,《晋书》卷三十六“卞后从令至洛,得入太学,试〈经〉为台四品吏。访问令写黄纸一鹿车,卞曰:‘刘卞非为人写黄纸者也。’访问知怒,言于中正,退为尚书令吏。或谓卞曰:‘君才简略,堪大不堪小,不如作守舍人。’卞从其言,“笔记古人写书尽用黄纸故谓之黄卷”《玉海》“穆天子传以二尺黄纸写上请付秘书藏之中经副在三阁”。诏书之用,《三国志·魏书》“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

《桓玄伪事》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估计是黄纸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事例。

青纸:用于诏书,《文房四谱》“晋时为诏,以青纸紫泥”,《通雅》“徐铉曰‘填以泥题书而印之,后縁此以印,调色封之,亦曰泥,晋为诏以青纸紫泥,即印色也”,《晋书》“玮临死,出其怀中青纸诏,流涕以示监刑尚书刘颂曰。”P1597亦作图籍书写纸,《文献通考》“江左宋武帝入闗,收其圗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

那么,作为官方用语,青纸、白纸、黄纸使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等级区别?《野客丛书》“敕,旧用白纸,唐高宗上元间以白纸多蠧,遂改用黄”,《通典》卷六十七“徐邈云:‘东宫臣上表天朝,既用黄纸,上太子疏,则用白纸也。北人有作苻宏官署者,云,东宫臣上疏于太子用白纸,太子答之用黄纸。朝士率常笺上下死罪,太子答之姓白,亦有惶恐。此似得中朝旧法”,上告下为敕,写给太子的文书用白纸,很明显犯了等级上的错误,太子比官员的等级高,所以东宫大臣上疏给太子不该用白纸,白纸使用者比黄纸使用者等级高。宋·王楙《野客丛书》“诏晋时多用青纸,见楚王、太子遹等传,故刘禹锡诗曰‘优诏发青纸’,表亦用黄纸,观《前燕録》载岷山公黄纸上表,《北史》邢邵为人作表,自买黄纸写送之,因知古者上下所书之纸不拘如此”,崔鸿《前燕录》曰:“慕容隽三年,广义将军岷山公黄纸上表。隽曰:‘吾名号未异于前,何宜便尔?自今但可白纸称疏。’”,青纸诏,白纸敕(上告下),黄纸表(下告上),《宋书》卷九十五“于是王公以下上书太子皆称臣,首尾与表同,唯用白纸为异。”,晋朝对这三类纸的分类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后来这些纸中规矩也就慢慢淡化了。

外来纸:

侧理纸:又名水苔纸,苔纸(《渊鉴类涵》)。即陟厘纸,陟厘,“在井则谓之井苔,在水中石上则谓之陟厘”(《证类本草》),水苔和海苔皆是。汉人读音讹为侧梨,又讹为侧理,“王子年云:侧陟厘也,此纸以水苔为之。溪人语讹谓之侧理,今名苔纸,取水中苔造纸,青黄色,体涩。其苔,水中石上生,如毛,绿色”(《太平御览》),“释名侧梨,水苔,石发,石衣,水衣,水绵,藫”(《本草纲目》),此即以纸的材料命名,这种纸为青黄色,质感粗糙,“谢家緑玉屏,不琢,龟甲形,方若陟厘纸”(《式古堂书画汇考》)。这种纸本为南越贡品,“张华献《博物志》,赐侧理纸万番,南越所献也。汉人言陟狸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褒侧,因以为名”(《太平御览》引《拾遗记》P2724),“南粤有用海苔为纸,其文理倒侧因名侧理纸”(《式古堂书画汇考》),南越用海苔制纸,《说郛》将侧理纸归为“蛮纸”类,南越在古代就是蛮夷。也就是说,侧理纸就像当今英语的音译文,既有其读音,又有其义。陟厘亦“生江南池泽”(《证类本草》),所以侧理纸并不是只有南越生产,江南亦有。同做侧理纸,南北造纸法不一样,导致纸的纹理走向不一样,“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南纸用竖帘,故纹必竖,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葢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其纸髙一尺许而长尺有半,葢晋人所用大率如此”(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王羲之手头上就有很多侧理纸。

附:《说略》“以苔为之名侧理,纸后人言陟厘”,笔者认为《说略》说的顺序有问题,侧理这个名字应该较后起,

蜜香纸:《历代诗话》卷四十八“又武帝赐杜预蜜香纸万番,冩春秋释例,纸微褐色,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乃蜜蒙花所成也,”《广东通志》“以蜜香树皮作之”“水渍之不溃烂”,《通雅》“一云香皮纸”。按,蜜蒙花和蜜香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树种,《证类本草》“生益州川谷,树髙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色白,有细毛,二月三月采花”

笺纸

《事物纪原》把桃花纸和五色纸归为“笺纸”,桃花纸:《桓玄伪事》“玄令平准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总精令速作之。”

五色纸:石虎《邺中记》曰:“石虎诏书以五色纸着凤雏口中”。

此外,还有土纸、藤角纸:《全晋文》引范汪《文书教》“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藤皮纸、麻纸:《东宫旧事》曰:“皇太子初拜,给赤纸、缥红麻纸、敕纸,法各一百。”P2724《全晋文》引王羲之《杂帖》“下进欲麻纸,适成,今付三百,写书竟访得不?得其人示之”“以生布作纸,丝理綎治,故名麻纸”。布纸:《全晋文》引虞预《请秘府布纸表》“秘府中有布纸三万余枚,不任写御书而无所给,愚欲请四百枚,付著作史,书写〈起居注〉”。经纸:《广川书跋》“宋晋帖多作经纸硬黄”,

晋时造纸技术并非完善,依然会出现劣质纸张,《全晋文》引陆机“前集兄文为二十卷,适讫一十,当黄之。书不工,纸又恶,恨不精,谨启”。晋时纸也并不普及,有些大臣还要向皇帝奏请,皇帝才赐纸,或者皇帝赐纸让其写书。

虽然晋代纸已经有所风行,但是绢帛书写的仍然存在,《晋书》“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仲堪之信因庾楷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镝漆之,楷送于恭,恭发书,绢文角戾,不复可识,谓楷为诈。”P2185

猜你喜欢

晋书白纸
白纸变美金
白纸的三维空间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