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

2014-04-10王超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晋书史料研究

王超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

王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较发达,对晋朝历史进行总结当是此时期史家们撰写历史的重点,这时期的史学家们著述颇多,但这些晋史或失于太略,或不是全史,均不能反映两晋时期的历史现实。唯有臧荣绪所撰的《晋书》,能够弥补以往之不足,较为真实地记述两晋的历史。国内学者对臧荣绪以及其所撰的《晋书》研究颇少。因此,探讨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臧荣绪 晋书 研究现状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较发达,对晋朝历史进行总结当是此时期史家们撰写历史的重点。各家撰写的晋史共有31部,加上晋故事、晋旧事一类7部,晋史未撰成者6部,晋史注释3部等,各类晋史和资料共约47部[1]。但是这些晋史或失于太略,或不是全史,均不能反映两晋时期的历史现实。另外,当时的晋史著述大多是刘宋以来,御用文人为那些士族豪门所编制出的谱牒类著作,其内容亦大多是记录两晋豪门的日常生活、礼尚往来、婚丧嫁娶以及出兵征战等事务,多是歌功颂德和溢美夸张之辞。这时期的史家著述,唯有臧荣绪所撰的《晋书》,能够弥补以往之不足,较为真实地记述两晋的历史。

一、臧荣绪及其《晋书》的史学地位

臧荣绪(415—488),东莞莒人(今山东莒县人),南齐史学家。聪慧而好学,性格孤傲清高,自号“披褐先生”。与朋友关康之一起隐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钻研典籍,穷本溯源,以著书立说、教授弟子为业,时人称之为“二隐”。荣绪一生屡被征辟,他都坚辞不就,隐居以终。唐朝存在“晋书”十八家,但是唯有臧氏一家所著的《晋书》首次囊括了东晋与西晋的历史。该书设有纪、录、志、传四体,共一百一十卷,是卷帙完整、内容较详的纪传体全史,因此它也成为唐修《晋书》的蓝本,尽管唐已修《晋书》,但是由于臧荣绪以及《晋书》极高的声望,人们仍然称臧氏所著为《晋书》,把唐房玄龄等所修称为《新晋书》。另外,在《南齐书》54卷《臧荣绪传》中,称臧氏《晋书》“亦足弥纶一代”。

“安史之乱”后,臧氏所撰《晋书》亡佚,其余各家的《晋书》也皆散佚,因此对晋史的辑佚和校勘,显得尤为必要。清代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耗费了大量心血进行辑佚与校勘工作,例如汤球、黄奭、王仁俊、陶楝等都对臧荣绪《晋书》进行了辑佚,其中唯有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属于上乘之作。该《辑本》关于臧荣绪所撰《晋书》的辑佚共十七卷,又补遗一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

尽管臧氏《晋书》已经散佚,但通过对汤球以及众多学者辑佚与校勘的臧荣绪所著《晋书》的辑本、唐修《新晋书》以及相关的文章与著作的研究,我们仍然可以管中窥豹,对臧荣绪其人以及其所著的《晋书》的学术价值,对当时时代背景如何促使私人修史等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臧荣绪生平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臧荣绪生平的简单介绍。主要著作有:马铁浩著《〈史通〉引书考》,作者引用诸多种史书的史料对臧荣绪进行了介绍,例如作者引《古今正史》:“齐隐士东莞臧荣绪又集东西二史,合成一书”,引《梁书·处士·诸葛亮传》:“璩幼事征士关康之,博涉经史。复征士臧荣绪,荣绪著《晋书》,称璩有发擿之功,方之壶遂。”潘光旦著《潘光旦文集》,该书仅仅记述了臧荣绪的祖父以及父亲的姓名。刘昆等编著的《镇江》,仅仅介绍了《南齐书》中对臧荣绪的记载。高敏主编的《隐士传》以及白乐天主编的《中国全史》采用文学杜撰加史料介绍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臧荣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是杜撰的内容占大多数。这类简单介绍臧荣绪的著作还有:(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的《建康实录》;皇甫涍撰,刘凤补遗的《逸民传》;陈锋,荣肇隆等的《铁笔写春秋下》;李伯齐,车吉心主编的《齐鲁闻人》;王志民主编的《山东重要历史人物》[2]以及耿天勤的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鲁史家》等。

三、旧晋书辑本研究

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晋人写当朝历史的达一、二十家之多,再加上南北朝时期的晋史著作,数量十分可观。然而,保存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而且仅散见于一些类书和古注之中。其中也包括臧氏《晋书》,在唐中期就已经散佚。但是到清代,有许多学者,如黄奭、陶栋、汤球、王仁俊、毕沅、王谟等都曾对其进行过搜集整理,其中以汤球成就为最,其《九家旧晋书辑本》成为当时辑本的上乘之作。因此学术界对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的研究较多。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杨朝明,他在文章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史料价值刍议》中,从增加研究晋朝史事的资料、提供研究唐修《晋书》的证据以及有助于旧晋书本身的研究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九家旧晋书辑本》可以补唐修《晋书》之缺失,详唐修《晋书》之未详,正唐修《晋书》之讹误,提供评价唐修《晋书》的客观依据。他认为《辑本》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误辑、漏辑、注错出处等缺点都可找到,但其成就毕竟高于他人。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在细心整理、克服缺点的基础上加以充分运用[3]。陈虎在《试论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一文中通过对汤球以及清代其他学者对九家旧晋书辑本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了上述杨朝明的观点,作者还对旧晋书亡佚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质量问题不是诸家晋书亡佚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实质乃在于政治方面[4]。庄华峰在《汤球对两晋十六国史书的辑佚》一文中,也对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给予充分的肯定。尽管作者认为汤球对晋朝史事的辑佚存在一些问题,他虽力求辑全,但仍有漏辑的,如《群书治要》所引臧荣绪《晋书》诸条就一字未收。但是作者对于他所辑晋代史料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5]。另外,郝继东、曹书杰在《汤球及其辑佚成就》中详细阐述了汤球的生平学业以及辑佚成就。通过对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6]的研究的了解,有助于正确把握臧氏《晋书》与其他旧晋书以及唐修《晋书》之间的联系与渊源,有助于对臧氏《晋书》的优缺点、学术及史料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汤球等清代学者们对旧晋书的辑本的研究,尤其是对汤球著的《九家旧晋书辑本》的研究,详细地分析了《辑本》的优缺点,但是考证的条目过少。

另外,学术界对《辑本》中臧氏《晋书》进行单独探讨与考证的研究就略显单薄了。除了张景龙以外,很少有学者对臧氏《晋书》进行详细研究,多数学者仅在文章中简单介绍臧氏《晋书》成书渊源等方面的内容。

张景龙在《略论臧荣绪〈晋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专门论述了臧荣绪与臧氏《晋书》,作者具体考察了臧氏《晋书》的成书背景与流传、史料来源与价值[7]。张景文的研究比较细致,文章结构与内容合理,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但是该文章对臧荣绪的研究与关注比较少,只是对其生平进行了大略的介绍,并没有关注臧氏人生经历与臧氏《晋书》之间的关系,臧氏生命中的重大事件等。再者,在成书渊源与史料价值的部分,相关的考证还不够详细,有待继续研究。另外,朱大渭在《晋书说略》中也对臧氏《晋书》成书渊源做了研究。他认为臧氏《晋书》,其资料和观点不仅主要采自王隐《晋书》和何法盛《晋中兴书》,实际上乃是集萧齐以前众家晋史之大成[8]。

三、唐修《晋书》研究

唐修《晋书》是以臧氏《晋书》为蓝本的,随着臧氏晋书在唐中后期的散佚,通过研究唐修《晋书》,以及对比《九家旧晋书辑本》及相关史料中关于臧氏《晋书》的内容,有助于正确考证臧氏《晋书》的具体内容,优缺点以及亡佚原因,正确定位与评价臧氏《晋书》与唐修《晋书》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比较丰富。岳纯之在《唐朝初年重修〈晋书〉始末考》中具体考察了唐修《晋书》的具体原因,作者认为唐朝之所以修晋史在于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9]。他在《唐代官方史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唐初存世的大部分晋史非纪传体全史,臧荣绪的《晋书》虽然是纪传体全史,但不能反映太宗君臣的“可裨于政理”的史学观,此外,唐初还有关于两晋的大量传世文献,其中必有不少是臧荣绪《晋书》所没有采用的。他在《唐太宗与〈晋书〉》一文中也补充了上述观点。另外,王品龙在《清代以来的〈晋书〉研究考述》一文中分析了唐修《晋书》的原因,作者认为唐初重修《晋书》,缘于以前所存诸家晋史确实不能够反映两晋时期的历史全貌,而对诸家晋史进行评判的标准则是封建正统史学观,评判的结论是不符合政治统治需要的,所以重修[10]。李培栋在《晋书》研究中则对构成唐太宗下诏重修《晋书》的动机的三大刺激——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严重斗争、太宗对勋戚功臣们的猜忌怀疑、太宗本人对历史记载的恐惧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驳斥[11]。朱大渭的《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晋书〉说略》一书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重修《晋书》的主要原因是以史为鉴和加强对封建忠君思想的宣传以巩固统治。王小军在《从〈晋书·制曰〉探唐太宗重修晋史的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唐太宗重修晋史有着鲜明的目的,即欲通过以史为鉴来教育主政者规范施政,同时利用各种伦理纲常的封建说教来纯化人们的思想,以便达到治世的目的[12]。

此外,对唐修《晋书》的取材问题也有相关的研究,这类文章有王澧华以及刘强的《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13],王澧华的《唐修〈晋书〉取材〈世说〉的是非得失》[14],刘湘兰与马将伟的《简论对“〈晋书〉取材于小说”的争议》[15],以及鲁统彦的《论〈世说新语〉的史学特征》[16]等。该类研究主要认为唐修《晋书》大量取材于《世说新语》,自唐人刘知几以下,多有讥刺,一直为人诟病。唐修《晋书》取材《世说》,以其成功与不足,为后世留下了双重的借鉴。

因此,学术界对唐修《晋书》主要集中在对唐代重修《晋书》的原因、编纂方针和指导思想、参纂人员、起止时间、取材来源、史实正误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考察臧氏《晋书》的亡佚原因以及具体内容也是大有裨益的。

结语

学术界关于臧荣绪生平重大事件的研究较少,多是对其生平简单的介绍,缺乏具体的学术性研究;在臧氏《晋书》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汤球等清代学者们对旧晋书的辑本的研究,尤其是对汤球著的《九家旧晋书辑本》的研究,详细地分析了《辑本》的优缺点,但是考证的条目过少,另外,没有对《辑本》中臧氏晋书进行单独研究与考证的研究;在臧氏《晋书》亡佚原因等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唐修《晋书》问题的研究上,大多数的学者仅仅从政治这一角度进行了研究,角度过于单一。

[1]朱大渭.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晋书说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王志民.山东重要历史人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杨朝明.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史料价值刍议[J].齐鲁学刊,1987,(3)

[4]陈虎,杨朝明.试论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J].安徽史学,1992,(2).

[5]庄华峰.汤球对两晋十六国史书的辑佚[J].史学史研究,2000,(2).

[6]汤球.杨朝明校补.九家旧晋书辑本[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7]张景龙.略论臧荣绪《晋书》的史料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朱大渭.《晋书》的评价与研究[J].史学史研究, 2000,(4).

[9]岳纯之.唐朝初年重修《晋书》始末考[J].史学史研究,2000,(2).

[10]王品龙.清代以来的《晋书》研究考述[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1]李培栋.《晋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12]王小军.从《晋书·制曰》探唐太宗重修晋史的原因[J].兰台世界,2009,(12).

[13]刘强.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4]王澧华.唐修《晋书》取材《世说》的是非得失[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5]刘湘兰,马将伟.简论对“《晋书》取材于小说”的争议[J].南京社会科学,2008,(8).

[16]鲁统彦.论《世说新语》的史学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王 超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责编 张佳琪)

猜你喜欢

晋书史料研究
闻鸡起舞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史料二则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