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价格调整的成本:一个理论回顾

2011-12-31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购买者信誉刚性

任 晓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00)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短期内微观价格并未如一般价格理论描述的那样,能够灵敏地对供求变化自动做出调整,相反,更多的情形是价格变动表现出很强的刚性[1]。原因在于价格调整是有成本的。本文就价格调整中存在的成本作简要分析,并结合文献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作简要的回顾和评论。

一、价格调整的微观技术成本

价格调整存在微观技术成本,一个经典的说明便是菜单成本模型,该理论认为,价格调整成本一般包括改变自己价格时的一系列成本支出,比如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更换价格标签等所需支出的费用。所有这些成本可以以一种类似餐馆菜单价目表那样的形式列出,故称其为菜单成本,泛指由调整价格所引起的全部费用支出。在一定条件下正是菜单成本阻碍了市场的正常价格变动,导致价格调整具有非正常的粘性。在菜单成本模型中,以π代表厂商的利润函数,不妨设则有。P为实际价格。我们在利润最大化价格P*处将上面的利润函数按泰勒公式展开,并略去三阶以上高次,近似的表示为:

二、均衡价格发现的搜索成本

不妨从需求角度着手,以交易搜索成本存在为前提,来观察价格调整反应。由于信息高度分散,并存在供求双方对交易信息的不对称占有,这时信息壁垒便会导致均衡价格扭曲,降低了以市场出清价格达成交易的概率。出清交易甚至可能因为高昂的信息搜索费用而无法实现。由于对合适的潜在交易机会的发现是有成本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现精确地找出市场均衡价格并不符合经济理性。

一般地说,市场在空间上的分离,价格分布也是离散的。购买者通常无法在市场上找到稳定的最低的出清价格,或者说价格的一般均衡点是很难被发现的,而只能通过搜索找到一些局部的“较低的”价格尽可能的接近一般均衡价格。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市场上同质商品的价格是服从均匀分布的,通过次搜索所得到的最低价格分布是:平均最低价格方差为,我们发现随着搜索次数的增加值是减小的,也就是说,价格搜索的效用回报是递减的。当然通过无数多次的搜索,理论上存在搜索到的价格将无限逼近最低的一般均衡价格,然而成本是随着搜索次数的重复而递增的。在搜索成本的严格约束下,理性购买者通常不会对所有价格分布点进行搜索,如果给定购买者所在地价格为P0,发现其他任意一点的价格Pd,都处在由P0和搜索成本Ct所决定的区间内,对于购买者而言所支付的实际价格Pt,是包括搜索成本的,也就是说,,则。因此P0是购买者所能得到的最低价格。换句话说,购买者的最佳选择是就近购买。所以,即便购买者很清楚肯定存在具有更低交易价格的市场,由于并不确切了解该价格的准确分布,在搜索成的约束下,购买者更可能习惯性地选择接受当地市场价格。有意思的是,当搜索成本很低的条件下,因为此时搜索成本趋近于零 Ct→0,考虑到这时,,故购买者仍然会放弃进行价格搜索,选择价格较高的原市场进行交易。可见,价格刚性内生于交易搜索费用的壁垒。

三、价格波动的声誉成本

在多数情况下,商品高价格通常被认为与商品的高品质有很强的相关性,因为购买者对所要购买的商品质量没有完全信息,往往仅凭商品的标价的高低作为替代性的信息来甄别商品的质量。所以这便使得价格具有选择效应。同时,也产生一种激励效应,鼓励厂商为维护其信誉而保持商品的优质,以达到长期高价出售商品的目的。价格选择效应导致厂商采用优质高价的定价策略。这时厂商如果采用弹性价格将得不偿失,因为降低价格会被认为是商品质量下降,从而引起需求下降而不是需求增加。

考虑激励效应和选择效应的厂商信誉模型。假设厂商以价格P出售商品,生产高质量商品的边际成本Ch,生产低质量商品的边际成本是C1。购买者只能在购买商品后才能正确评估商品质量。当厂商不以低质量商品欺骗购买者,购买者就会向厂商连续购买;反之,购买者只要有一次发现被欺骗,以后就不再向该厂商购买,而转向其它厂商。

假定厂商为了维护信誉能保证出售高质量的商品,那么它的长期贴现率便是r为 同期银行利率。若厂商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比如以次充好高价出售低质量的商品,那么它只能得到现期利润。对于诚实的厂商来说,它连续地出售某种非劣质商品收益必然大于行骗厂商的收益,即

因此,即便在一个竞争型经济中,仅仅是因为厂商维护信誉,价格也会超过边际成本。当经济衰退时,实际利率增大,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利润会递增,价格不会下降。

除了信誉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使经济衰退时商品价格不下降。一是经济衰退时一部分厂商会倒闭;二是厂商的败德行为张扬出去成为公开的信息之后,厂商的需求因此而大幅度下降。不妨以代表厂商消亡的指数化速率,W是工资率,L是厂商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产量是厂商的产出,生产高质量商品的约束条件是,厂商消亡的速率在经济衰退时期比较高。由于厂商减少得多,购买者认为价格必然增加,以保证厂商生产高质量商品。经济衰退时厂商可能减少产量,使产量偏离最优生产数量。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固定成本,所以当生产偏离最优生产过程后劳动生产率下降,商品平均成本提高。厂商会相应提高价格,至少不会降低价格。

四、价格变动的风险成本

就厂商而言,尽管厂商拥有价格决策权,但它不愿轻易的调整现有的价格。这不仅因为对于厂商来说变动价格要花费成本,而且由于买方对卖方的价格调整的反应具有不对称性。购买者与厂商的反应函数不同,价格变动后,对同样的信息双方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厂商在博弈中的预期是如果提高价格,它的竞争对手不会加以仿效,这会降低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如果降低价格,一方面因信息传递较慢且传递成本较高购买者难以观察到厂商的降价行为,就算观察到也未必产生购买行为很难短期内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也完全有可能仿效,不见得会增加销售量。这样降价厂商的需求不一定能增加,降价所造成的损失不能通过扩大销售得到弥补。所以,最佳的策略是维持原价不变,这一过程可以用拐折的需求曲线(Kinked Demand Curve)来解释价格刚性的形成(见图1)。

图1 拐折的需求曲线

五、小结与讨论

菜单成本模型以一种类型化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说明了价格刚性微观角度的发生机理。交易搜索模型和厂商信誉模型则强调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引致价格刚性的可能理由,而价格变动的风险成本解释则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假设,建立非对称反应模型,通过适应性价格调整反应若干情形模拟分析,从新的视角指出了价格调整刚性的逻辑。

菜单成本模型通过调整价目表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来说明价格刚性。虽然新颖独特,但分析还是初步的,菜单成本模型较粗糙只考虑调整价格的成本,忽视了产量调整的成本,事实上,相对于利润变动而言,菜单成本是微不足道的[2]。而且菜单成本模型用一个无法以统一的标度来测量的效用作为建模基础,不甚合理。交易搜索模型显然过于简化,在舍象干扰变量的同时回避一些重要的问题因素。模型的一个严重缺陷在于其假定价格是给定外部变量,忽视了市场价格同样是搜索成本的函数[3]。此外,模型疏漏了每次搜索成本大小是有差异的事实。我们注意到以商品信息不对称作为逻辑起点的厂商信誉模型得出的结论有很强的解释力,但遗憾的是模型基于博弈次数的前提假设很难吻合现实中市场交易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经验认识,直接削弱了它的说服力。尽管它的精致程度明显高于前二者。非对称反应模型有了较大的进步,设计了一个较规范的动态模型来说明价格调整过程。该模型的问题在于没能就在弯折点区域内购买者是否会接受原来的给定的价格做出说明,严格地说此处应该存在多重均衡。对刚性价格生成的全面解释也许需要在更一般化的,更为宽松的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多期的动态模型加以分析[4]。关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已超出本文的任务,在这里顺便提出以期抛砖引玉。

[1]Snowdon, B., Vane, H.and Wynarczyk, P.A Modern Guide to Macroeconomics:An Int roduction to Competing Schools of Thought, Edward Elgar, 1994.

[2]Bruce Greenwald, Joseph E.Stiglitz.New and old Keynesian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3(7):23-44.

[3]Joseph E.Stiglitz.Price Rigidities and Market Struct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350-356.

[4]Gordon, J.R.What is New Keyne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0(28):565-637.

猜你喜欢

购买者信誉刚性
以质量求发展 以信誉赢市场
基于单片机MCU的IPMI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新零售背景下社邻商业顾客社群运营对策探讨
信誉如“金”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调研及比较
国外房地产市场差异化调控经验做法及启示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江苏德盛德旺食品:信誉为翅飞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