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知识在间谍战中的妙用

2011-12-31吴志荣

科学24小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毒剂间谍墨水

文|吴志荣

化学知识在间谍战中的妙用

文|吴志荣

在间谍战的神秘世界里,常常险情迭起,危机四伏。用什么方式传递情报不易被发现?怎样才能在无声无息中置敌于死地?巧妙运用化学知识,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密 写

为了不使情报显露丝毫痕迹,从而顺利地传递到目的地,人们常用的手法就是借助隐显墨水达成的“密写”技术。隐显墨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机溶液,如牛奶、柠檬汁、醋和体液等。用这类溶液书写的纸只要稍微加热,书写的内容立即形迹毕露。第二类是用化学药水制成的墨水。这类墨水干时没有颜色,用适量的试剂处理后就会显色。如用无色的硫酸铁溶液在纸上书写,然后用氰亚铁酸钾轻轻涂抹,即刻会显出艳丽的蓝色,而用氢硫酸钠涂抹就会变成棕色。硫酸铜或酚酞可用氨气显色,还有其他许多指示剂也可这样用。第三类是放射性墨水,它是用摄影法显色,如镭D丙酮溶液曾被间谍用来在衣服上密写情报,而丝毫没有引起反间谍机构的怀疑,因为他们只注意寻找纸上的隐显墨水。用这类墨水书写的衣服,只需放在X射线底片上曝光,即可显色。其实,古代间谍史上曾出现过“密写”技术。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明矾水(或米汤)书写情报,待明矾水干后,纸上不留任何痕迹。南宋时,秘书省正字曹辅受枢密院之命,身带用明矾书写的情报,秘密前往兴仁,将情报交给宋将曹楙。曹楙将此空白纸浸入水中,即显出情报内容。

1216年,强悍的蒙古兵围攻太原城,太原宣抚使乌古论礼也用明矾水写紧急求援情报,派人急送京师告急。

清代著名的“矾书案”,更是运用这一手段的典型间谍案件。1675年,康熙立第二子胤礽为皇太子。但是胤礽却大肆扩张势力,甚至与康熙分庭抗礼。康熙深恐被大搞间谍暗探活动的皇太子暗害,便废掉了胤礽皇太子位,并将其禁锢起来。1715年春,准噶尔大汗策旺阿拉布坦侵扰哈密,康熙发兵前往征讨。胤礽得知这一情报后,想利用这一机会摆脱软禁。他用重金买通了一名叫贺孟頫的医生,用明矾水写了一封密信,派贺孟頫潜出宫去交给正红旗满州都统公普奇,密令其到康熙处为自己求情,并保举他为讨伐策旺阿拉布坦的大将军,这样便可以借机恢复皇太子的地位。但是这一秘密被辅国公阿布兰侦知,立即向康熙告发,致使胤礽恢复皇储地位的阴谋彻底破灭。

在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很早就用隐显墨水(又称密写墨水)书写情报。大约在6000年前,埃及人首先制造出有色墨水。古希腊军事学家菲罗用一种叫作“没食子”的药制造了隐显墨水,后来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将军等也是利用这个配方制造隐显墨水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隐显墨水的应用达到它的全盛时期,当时大多数间谍都利用隐显墨水密写情报。德国间谍应用丰富的化学药物知识,造出了五花八门的隐显墨水,使盟国的反间谍机构穷于应付。

在世界军事史上,利用隐显墨水传递情报的案例不胜枚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反间谍机关发现了一个德国间谍,并对其进行秘密监视。这个间谍通过秘密渠道,搞到了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一天上午,他趁人不备,溜出家门,搭上了一列开往中立国瑞士的火车,监视人员暗中跟踪。这个间谍上车后直到中午才在餐车里独自占了一张小餐桌,根本没有人去和他接头。午饭后,在列车驶近国境线时,他下车了。盯梢中的几个人下车继续跟踪,不久即将他逮捕。

而留在车上的几个人,则继续观察、搜索可疑目标。这时,火车开进了瑞士的第一个小站。他们注意到有一个人很快占居了那个间谍刚刚离去的那张餐桌。吃饭的时候,这个人“无意”中碰翻了桌布上的酒杯。他赶忙用餐巾把这个弄湿的地方盖住,又狼吞虎咽般吃饭了。吃过饭,这个人伸伸懒腰,低着头休息片刻就走开了。反间谍人员好生奇怪,到饭桌上看看,一切又都那么平平常常,并无可疑之处,只好作罢。

可是,当他们返回法国,看过这个被捕间谍的口供记录后,都大吃一惊。原来,就是在那张间谍就餐的餐桌上,这个间谍用隐显墨水写下了情报,后来坐在那张餐桌上的人,是一个跟他接头的间谍,他用酒把情报显示出来,很快读完熟记下来,等到桌布上的字迹完全消失了,才从容离去。

穿 透

穿透技术是一种更为隐密的情报传递技术。煮熟的鸡蛋是老少咸宜的营养食品。很少有人想到,在战争中它除了给人充饥外,还成了传递绝密军情的奇妙工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协约国英法军队与德军对峙于索姆河畔。为了防止军队驻防情报被窃,双方军队在抢修阵地工事的同时,还加强了警戒勤务工作。协约国军队特别对索姆河前线德军与法军的交界处加岗增哨,凡是过往行人一律严格盘查,严防机密外泄。可是协约国军队仍然接二连三遭到德军的攻击,而且从德军的攻击情况看,他们十分清楚协约国驻防情况,显然是协约国的情况早就被德军窃取了。这使法军情报人员既感到震惊又迷惑不解。

一天,有位德国农妇挎着篮子跚跚走到德法交界的法军岗哨面前,要求通过岗哨到德军防地探亲。法军哨兵先是对她进行了严密的盘问,又翻遍了她携带的篮子,见里面除了煮熟的鸡蛋外没有任何可疑之处。这时一位法军哨兵随手拿起一个鸡蛋抛向空中,又恶作剧地把它接住。哨兵的这个无意识的举动,却使农妇的情绪非常紧张。这一下引起了哨兵的怀疑:“莫非鸡蛋里有鬼?”于是,他们将鸡蛋敲破后剥下了蛋壳,只见蛋清上布满了字迹,哨兵们见状,顿时大吃一惊。原来,熟鸡蛋清上画着英军的详细布防图和各师旅的番号。

情报是怎样隔着鸡蛋壳写到蛋清上的呢?开始法军情报人员没有一下子解开这个谜,因为这种传递情报的发明者不是一位军事人员,而是德国的一位化学家。后来才了解到,他是先用醋酸将情报写在鸡蛋壳上,等到醋酸干了以后,再将鸡蛋用水煮熟。这样,醋酸写的字迹便透过蛋壳印到蛋清上,而蛋壳外面却一点痕迹也没有,难怪协约国的普通军人会接连上当。

用 毒

以毒药进行暗杀,中国古已有之。《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隋时,大将长孙晟与突厥作战,长孙晟说:“突厥饮泉,易可行毒。”便派间谍“取诸药毒水上流”。

北宋宋真宗时,大将曹克明任边远地区巡检。“蛮酋来献药一器,曰:‘此药凡中箭者傅之,创立愈!’克明曰:‘何以验之?’曰:‘请试鸡犬。’克明曰:‘当以试人。’即取箭刺酋股,而傅以药,酋立死。”精明的曹克明由此而躲过了一次毒药暗杀。

清代朱逢甲《间书》记载了南宋名将刘锜在顺昌之战中,采用多种手段,迷惑诱骗金兀术上当受骗,并“遣人毒颍上流及草中,戒军士虽渴死,毋得饮于河者。饮,夷三族……时天大暑,敌远来疲……人马饥渴,食水草者辄病”。

明代兵书《城守筹略》及《兵机类纂》均有“毒水毒酒”、“毒酒毙贼”的记载。《武经总要》卷六专门设有“防毒”论述,规定“军行近敌地,则大将先出号令,使军士防毒……凡敌人遣饮馔者,受之不得辄食。民间沽买酒、肉脯、醢、麸、豆之类,亦须审试,方可食之”。明代何守法《投笔肤谈·物略第十一》也有防毒方法:“金杯注酒,遇鸩(毒酒)则焰生。银箸尝食,遇毒则色变。”

步入近现代社会,化学毒剂的种类越来越多,可分为糜烂性、神经性、全身中毒性、失能性、窒息性等类型。糜烂性毒剂能使皮肤溃烂和严重伤害内脏器官,主要为芥子气和路易氏气等。神经性毒剂能够破坏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为沙林、梭曼等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会破坏人体内细胞的氧化功能,引起呼吸困难,强烈抽筋,直至死亡,它采用的成分主要是氢氰酸和氯化氰。失能性毒剂主要采用毕兹毒剂,它会引起精神错乱、幻觉、听视觉障碍等症状,丧失意志而任人摆布。窒息性毒剂的中毒症状是缺氧窒息、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口吐泡沫,最后抽搐死亡。

自从滑膛枪问世后,化学毒剂就广泛地运用到各类枪炮弹上去了,尤其是在间谍战中,化学暗杀武器一直是那些“冷血杀手”最常用的暗杀凶器。

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间谍机构克格勃派遣一位名叫史塔辛斯基的间谍前往慕尼黑去执行暗杀任务。他拿到了一支很奇怪的“手枪”:一段长17.8厘米的金属管,有拇指般粗,在末端有枪机和撞针。管子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扳机和一个1.5伏特的电池;第二部分是自动撞针,它不会发出任何声响;第三部分是一个玻璃药针瓶,瓶中装有5毫升氢氰酸。史塔辛斯基拿着这把“电击发毒雾无声手枪”来到那个暗杀对象的住所,他先吞下一粒保护自身的解毒丸,然后用报纸包住手枪,在报纸上挖了一个小洞露出枪口,对准那个正走上楼梯的人就是一枪,几乎在一秒钟之内,那个人连哼也没哼一声便从楼梯上滚了下去,无声无息地死了。史塔辛斯基赶快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小玻璃瓶将它打破,深深地吸了口解毒气,便若无其事地走了。这类暗杀武器因为是用毒剂,往往暗杀者自身也有严重感染的危险。所以,在使用这类暗杀武器时,一般都有相应的解毒药来消毒防毒以确保自身安全。

在“电击发毒雾无声手枪”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研制出了“双管毒气枪”,它可以同时打死两个人,而且被暗杀者的尸体即使让最有经验的法医解剖,也只能诊断为死于心脏病。只有打开其头颅,将大脑进行极其细致的解剖检查,才有可能发现极少量的氢氰酸残留物。

20世纪70年代后,有间谍使用过“毒气伞枪”进行暗杀。这种“毒气伞枪”的外形与真伞一样,只是在伞尖的顶端暗中装有一个“毒弹发射管”,只要把伞尖对准某人,一按伞把上的扳机,就会射出一粒超小型的毒气弹。这粒毒气弹直径只有1.52毫米,弹壳是用90%的白金和10%的铱制成,弹壳中央又有4个直径仅0.35毫米的小孔,用来装填约2~3毫克的蓖麻毒素,但即使是这一丁点儿毒药,也足以让一个强壮如牛的人一命呜呼。

还有一种特别厉害的“毒针”,它像一根注射针头,针管内装满了剧毒化学药品或剧毒细菌,把它安装在钢笔、铅笔中,只要轻轻地碰伤一丁点儿表皮,就会立即使人呼吸窒息、心脏麻痹而迅速死亡。有的女间谍常常在手指上戴有一枚光彩夺目的“宝石戒指”,这枚戒指内就装有“毒针”。使用这种武器的女间谍往往在与要暗杀的对象握手或拥抱时,毫不费力地干掉对方。

猜你喜欢

毒剂间谍墨水
甜甜的“墨水粽”
腹中有墨水
寻找真正的间谍
谁是间谍?
维埃克斯毒剂的来龙去脉
我是间谍
墨水DIY等
间谍混进来了
在战争中使用毒剂渊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