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是永远不会消失

2011-12-29刘淼淼

北京文学 2011年7期

  现在女人的通病在于,不嫁自己想嫁的男人,只嫁大家希望她嫁的男人。大家都说那个男人好,于是她也就认同那个男人的好。
  
  曾经看过一条新闻,美国某大学的一名爱情心理学教授用了三年的时间,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和相关医学心理测试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女之间产生真正爱情,其时间只能保持18~30个月。以生物学和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男女爱情是非常冷酷残忍的———爱情不过是由大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激发出来的。当男女初次产生爱情时,这3种化学物质会迸射而出,就是所谓的亢奋,欲罢不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肌体内渐渐会对这3种化学物质产生一种抗新鲜素的抗体。两年之后,这3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就会消失,男女之间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随之代替的是情感的交融。
   我从中理解到的是,“爱”即是那些个劳什子的化学物质,它是导致男女双方相互吸引的一种化学物质,而真正维持长久关系的则是“情”。在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与自己共度一生的那个人究竟长什么模样,要在结婚当天揭开红盖头那一刻,方能知晓。能够相安无事共度一生,靠的是封建礼数和“情”的维系,究竟有没有“爱”就很难说了。而在号召自由恋爱以后,年轻男女们可以自己选择心爱的对象,但父母之言却仍旧影响着子女的择偶观。
   “门当户对”是中国沿袭千百年的老理儿,哪个时代都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诞生,而爱情悲剧里,嫌贫爱富的丑恶嘴脸也从来不会缺少。但“爱”一直在那里,它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只是静静地呆在每个人的心中,任人们摇摆、权衡、抉择。
   记得有个传说,天地初开之时,世间有了万物和人类,却依旧冷清,因为人们没有情感、语言和表情。后来天神知晓了原因,就将“爱”赐予人间,让人们学会了“爱”。之后由“爱”生出了“感恩”“羡慕”“欢喜”“恨”“嫉妒”等情感,也使人类有了语言和表情,继而产生了文字。可以说一切感情皆由爱而生。
   90后、80后与70后、60后的爱情观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人性是亘古不变的,只是浮华的世事在变。它让人们将住着“爱”的心蒙住,失去了用心看的能力,而用眼去看一切事物,得到的只能是纷扰和人云亦云。只希求人人称赞的“幸福美满”,却看不见因此而来的盲目和肤浅。
   选择“山寨婚姻”的现代人越来越多,他们盲目地期望和别人一样“幸福”的婚姻,而不根据自身的性格喜好,只根据硬件条件来决定婚姻伴侣,结果往往没有达到幸福的效果。现在女人的通病在于,不嫁自己想嫁的男人,只嫁大家希望她嫁的男人。大家都说那个男人好,于是她也就认同那个男人的好。过分注重对方的硬件,都希望有条最佳捷径直达目的地,于是,复制+粘贴,自然是最简单的办法。当然,这之后,是不是真的幸福,就很难说了。
   其实,这一结果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父母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父母认为硬件条件好的男人,就是未来的好女婿,只一味地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个有车有房有钱有体面工作的男人,下半生就像住进了银行,吃喝不愁,而且自己向亲戚朋友介绍时也会倍儿有面子。殊不知这种虚荣心会害了自己的女儿一生。对女人来说,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爱自己的男人,才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外表光鲜亮丽的婚姻并不一定幸福美满,鞋子舒不舒服,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别人羡慕的也只能是硬件条件,能满足自己的也只有那可怜的虚荣心。
   “丈母娘经济”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词语,且不论是否是“丈母娘”要求未来女婿给女儿买房、买车、买首饰,继而推动了房价、油价、金价的上涨,光是这个词语就已经够让中国人汗颜的了。更可怕的是,“如果你想发财的话,就娶一个中国女人吧,她会督促你赚更多的钱”。歌德学院中国院长阿克曼的这句话在电视上播出后,迅速成为德国流行语。只重物质,轻视甚至忽视真心真爱的婚姻,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痛,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没有面包的婚姻也许是不幸福的,但有了面包的婚姻也不一定就会幸福。真正幸福的婚姻只有靠真心的维系才能获得。
   在上大学时,我们几个学生和院里的心理辅导老师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大家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有一次聚会时,老师的丈夫———一个大鼻子的法国人也一起来了。有个同学问他“什么是爱”。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笔在纸上画了一男一女两个小人,接着由下至上用三个椭圆将两人圈在一起。然后一耸肩,意思说“这就是爱”。我们一群人看得一头雾水,最后还是老师解释给我们听。“爱是三个依次的同步。男女最初相见一定是源自生理上的同步,也就是外貌的吸引,可以叫做心动。继而上升到心灵的同步,也就是相爱了。最后是思想上的同步,也就是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有三个层次都是同步的,才能够长久地在一起。”言毕,举座皆沉默。
   其实道理依旧是最初的道理。拨开纷杂繁冗的世事,真谛依旧存在于人心。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敢承认它的存在。他们怕沉积于心底的真爱之情,会打败享受物质生活的惯性,会颠覆在世俗眼中衡量“幸福”的标准。选择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就好了,人生那么短,哪能把时间都浪费在模仿别人身上?
   你知道的,爱在那里,它就在那里。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