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主席到过我老家(散文)

2011-12-29王金昌

北京文学 2011年7期

  一个周末,在北京潘家园逛地摊,忽然发现一个摊位上竟有几张素描画,画的下方写有:“棉花姑娘 于成安县九二四”字样。 “九二四”是毛主席1959年视察河北省成安县道东堡乡棉花丰产方的纪念日,不知哪一年,道东堡乡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改名为九二四乡;“棉花姑娘”,也是因为毛主席这次视察而得名。在北京发现与老家小县城有关的东西,而且是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画作,真像“千里遇故知”,让我惊讶不已。拿回家,展现在母亲面前,母亲竟然一下子愣住了:“这不是咱们那儿的‘棉花姑娘’吗?”说完,母亲的眼睛潮湿了。
   我理解母亲的感情,这几张技术不太娴熟的画稿里,蕴藏着母亲对一代领袖的崇拜,同时,也触动了我少时的记忆。
   我的记忆回到了1969年9月24日。
   那天是毛主席视察成安棉花丰产方的10周年纪念日,当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地点就在毛主席视察过的九二四乡的宽旷田野上。
   记得东方还没发亮,我们就集合了,我带着母亲做的干粮和同学们一起,走了五六里路才到九二四乡。到庆典现场时,太阳才刚吐红,会场上己经人山人海了。
   9点整,庆典开始了,军乐队演奏《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我们这些学生列队走过主席台,接受主席台上“革命委员会”成员检阅。我第一次看到从首都来的军乐队,百十号人,手持长号、小号、黑管和抱在身上的一种叫巴里栋的硕大乐器。军乐队还现场演奏了《社员都是向阳花》曲调。这首歌是1962年国庆节成安籍人士王玉西作曲、王士燮作词创作的,歌词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参加庆典的除各级革命委员会外,还有河北省各市、地、县工农兵学商,北京及外省市领导和代表,足有十万余人,队伍浩浩荡荡,气氛热烈非凡。
   庆祝活动后,我回到学校,看到省报刊登着省、地(区)《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致敬电》。致敬电在写了河北成安与全国一样形势大好、特好后,历数了解放后,特别是毛主席视察十年来,当地取得的辉煌成就。我那时看着“致敬电”文,揣摩着毛主席看到“致敬电”时的喜悦神态,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地特意修建了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纪念馆就建在毛主席视察间隙休息的地方,红砖灰瓦,朴素大方。那里陈列着毛主席视察时的照片,坐过的木椅,用过的茶杯,还有从北京工艺品厂定做的毛主席吃过的花生、红薯、西瓜等模型造具。
   1982年,母亲的表哥(我的表舅舅)袁泽民来北京检查身体。他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毛主席视察成安县时,他担任成安油棉厂的党支部书记。他给我详细讲起了当年他陪毛主席视察成安的往事。
   据他说,1959年9月24日上午10时许,毛主席来到道东堡乡棉花丰产方里,正在棉田劳动的姑娘们顾不得解下腰间的采棉包,涌向邯大(邯郸至大名)公路,与当时在田里劳动的百余名群众一起,热烈欢迎毛主席的到来。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林铁介绍说,“这里管理棉花方的多是小姑娘。”那些摘棉花的女孩子,当时也就十六七岁,其中一个叫王秀梅的姑娘连忙说,“我们现在改名叫‘棉花姑娘’了。”毛主席听了很高兴,棉花姑娘由此得名。
   袁泽民回忆说:看得出,当时毛主席非常关心粮食生产。毛主席吃着新从附近农田里刨出来的花生、红薯和西瓜,问的却是粮食产量情况。时任邯郸地委书记庞均汇报说,“过去每年调入5亿斤粮食,去年调入3亿斤,今年不用调入,还余1.5亿斤。”主席高兴地连声说,“好啊,好啊!”庞均还向主席汇报了全专区农业种植情况。
   主席又问,“60万亩红薯,30万亩花生,多少万亩麦子?”
   庞均说:“900万亩小麦。”
   一直到12点半左右,毛主席稍加休息后,才离开丰产方,驱车到成安油棉厂视察。袁泽民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激动地说:“主席从车子里出来,和我亲切握手,我说,‘主席您好。’主席说,‘好!’,然后阔步向工厂走去。”
   袁泽民说:“主席一进厂,就指着棉花大垛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棉花正在上垛。’主席说:‘这是棉花山呀,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棉花垛呢!’说着就沿着木板往垛上走,棉花垛搭着一块供人上下的木板,木板梯为斜坡,一头着地,一头放在有一定坡度的棉垛上。毛主席踏上木板,风趣地说:‘要上棉花山啦。’主席身子重,压得木板直发颤。跟在后边的我急忙去扶毛主席,毛主席连连说,‘不用,不用。’
   “主席上到垛顶后,我指着旁边盖着遮雨帆布的棉花垛说,‘这也是棉花!’主席在垛上眺望了一会儿,指着南边的斜坡问,‘能下不能下?’我说,‘能下。’主席慢慢走下来后,高兴地哈哈大笑说,‘我也上了花山了。’
   “主席接着又到油棉厂的打包车间,问道,‘这一个包有多少斤?’我说,‘120多斤重。’随后,主席又视察了轧棉车间,在轧棉车间,主席在轧棉车旁还了几把棉花,看了轧棉车间和籽棉仓库。”
   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