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情及其超出故事的部分
2011-12-29施战军
北京文学 2011年7期
我曾把范小青的作品看作当今中国“世情小说之翘楚”,因其“对社会和人生哲学全无特意的凝眉苦索之状,而是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而善意的观照。所有的图景都是人间味、烟火气的氤氲,在其创作发生影响的二十余年来,她怀着喜欢地去把捉平民生活的脾性和体温,耐心专注地呈现生活着的身心的游走和安居。”她近年的短篇小说,专注世情的特征很是鲜明,而且在写作中有所新变。她的作品选材不是那种倾向于生活琐屑的家长里短,也不是像传统世情小说那样专注于饮食男女悲欢离合,而是把在社会各个层面中的人的生存焦虑、受制于今天的时空的各种情态,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自己被世情模塑的命运方位、被芜杂世相所掩盖的世道走向和人间偶遇下面人心的逡巡。
《寻找卫华姐》既有以往范小青世情小说尊重生活的本来逻辑和平民日常脾性的一般特点,又有它的独具的新意。
英特网与手机在日常交往中,已经成为普泛的媒介工具,它们为生活所带来的东西已经超出了过去的服务于使用者的确定性,虚拟空间的信息或者言语符号渐渐反作用于确定性的生活指向———它们不再仅仅是为人做事的客体,而是时常僭越使用者的原初目的,成为生事并制导人的行为的主体。这个事理说起来拗口,小说以故事的方式则让我们并不困难地感知到其中朴素的奇异。
然而在并非动荡的年月,有多少奇异值得书写?张爱玲用作品提示我们,世情小说不外乎日常传奇。《寻找卫华姐》讲给我们的是今天的日常,生活已经因为交往方式和路径的改变而模糊起来,“老地方”不再容易找到,“暗号”并非仅限彼此所知,老朋友更换了容貌,“始作俑者”不认得自己的当初,电话之约很可能是愚人节的游戏,网上寻人一定会衍生暧昧的猜解,基于对骗局的疑虑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分裂成拥有无数网名的鸟人,甚至落在自设的虚拟迷障里,乐此不疲地飞来飞去,貌似自由地恍恍惚惚。人与人互相认出彼此认得,都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便构成了新的日常传奇。
隐隐约约的职场背景,似乎将卫华和同事的生活固定在了办公室的格子里,事实上,办公桌上的电脑,让往事与网事虚虚实实,也让心思和行为溢出了日常工作的范畴。现代意味的“无聊”主题直通对“存在”的勘察,而故事的走向又显出了某种后现代错乱无序的品貌,身份、面容和行踪以及所要到达的地点都是不确定的、难以辨认的。因此,在极其写实的故事之外,小说呈显了后现代哲学的追问路向。
“我是谁”,这一现代主义的深度追寻不再作为唯一的考量,或者被先认定,以便先放下深度叙事的架势,小说的第一句便是“我就是卫华姐”,就像轻舒了一口气,带着坦白率真的神情,让你神经松弛地期待一个神秘的起始;于是,小说就绕过了身大力沉的整体性质询,透过细碎,触摸纹路,进入到对作为芸芸众生的“他者”的观察、揣摩和揭秘过程。
在这个情节密度不大的小说里,语调是轻逸的,语言也是平白的,场景却不断在室内和外界之间来回移动。在卫华姐的视野和心思中,莫名待考的网络与手机信息导向,和确凿的城市街道、场所、人名,在努力地互相认证。
与其说,小说的题旨是“寻找卫华姐”,不如说是在寻找一种踏实感。
每当踏实感获得一点点认证满足的时候,就会有接下来的事情将踏实撤换成“掉以轻心”的尴尬。作者在小说中间以人物随口无意说出的对话内容,让小说悄悄涌动着一股温度适宜的惆怅,“老地方已经不是老地方了,没地方可找老地方了”。即便如此,人物一直也没有被惆怅和“上当”情绪所裹挟,让自己在网络的局外,看众多他者过着号称“你已经不是你”的虚实莫辨的日子,有所耐烦,有所节制,有所清朗。这何尝不是一种作为独特性的“我”的胜利,何尝不值得格外由衷地庆幸。
小说一旦不再死死抱住“我”不放,“我”与他人共同的世间就幅面宽展起来,故事也就变得轻灵多趣,人物也就不必一味地凝眉苦思,可以没有负担地活泼欢实起来。面临的是很具体也很令人迷惑的“你”的问题:“你是谁”、“你想怎样”、“你何以如此徒劳”……由此,“你”变成了诸多的“你”,马甲再繁杂多样,它们都还是统称马甲,在趋同的“你们”为众数的时代,难得在日常中尚存节制的参与者,“我”依然故我,而不是你我不分的“我们”。
在范小青的小说中,《城乡简史》等等,民工与市民日常生活的世界的演进,以账单、日记、钟点之类载体赋形,在带有对比性的设置中,她发现了历史幽微移动的痕迹,并完型了由她所创造的现实世情小说模式。相形之下,《寻找卫华姐》是具有特别的自我突破意义的作品,它中性地介入城市上班族群体,没有显明价值判断地介入互联网内外的日常生活,捕捉形迹,描摹情态,真切讲述,用心琢磨,竟也在文体上有了的建树。新的世情呈现在故事之中,新的文学认知更存在于超出故事的部分。现实的质感与先锋的质地就这样了无雕痕地融合成了这篇小说。
作者简介
施战军,男,1966年生,教授,文学博士。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出版有个人专著《活文学之魅》《爱与痛惜》《碎时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等。
责任编辑 王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