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有效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1-12-29吴宏珍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的和谐统一是有效课堂的基础和核心。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前瞻的视角,务实的态度,把握“功利”与“发展”的平衡,追求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一、教师营造有“温度”的氛围,需要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有些数学课堂表面上看气氛热烈,学生处在紧张的活动当中。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被活动”的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并没有被真正激活,缺少思维的力度,也鲜有对学习内容的深刻体验。例如,在一节练习课上,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题,请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修一条1500米长的公路,6天修了全长的2/3。全部修完一共要多少天?”教师频频赞许:“很好。还有吗?”“真有创意!”在教师的鼓励下,狂热的声浪震击着学生的耳膜,谁都是那么执著于自己的答案,都急着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这种喧闹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没有产生碰撞,互动生成的价值几近为零。更令人忧心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了迷茫与恐慌之中,没有谁来问一问他们是否听懂了。没有一种解法是真正属于他们的。我们不禁要问:喧嚣的背后掩盖了什么?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调控作用,让课堂氛围趋于冷静与理性,让发言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作出解释、说明与论证,引导其他学生及时对多样化的解法进行面向全体的鉴赏、类归,催生出不属于一“类”的多样解法,由少到多,由多到“类”,学生的思维水平才会得到提升,也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一种方法。
二、教师着眼于新理念的课改“情结”,还需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细节”
目前,许多教师对于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孜孜以求,因此考虑更多的是怎样体现新的理念,而对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却往往有所忽视,结果因为细节的失误造成了理念实施的偏差。例如,在“圆的认识”课上,认识半径以后,教师演示了一段多媒体课件:在一个圆内,在一条红色的半径,以O点为圆心,慢慢地旋转。当整个圆面都被红色的半径覆盖之后,老师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在一个圆内可以画很多条件半径。生2:这些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老师赞许:说得很好。那么,圆内半径的条数可以数出来吗?看得出,老师演示这一课件的目的是想借助多媒体动画效果,让学生发现“半径的条数是无限的”,然而学生却认为:最后半径把圆面都覆盖起来,假如此时再画半径显然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半径的条数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理解“点无大小,线无粗细”的道理,课件的不恰当地演示恰恰强化了半径的数量“从少到多”最后“不能再画”的视觉效果,所以教师不得不花气力解释圆上有无数个点,根据半径的定义推断有无数条半径。可以说,这里的课件演示扮演了一个不好的角色:堵塞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极限”思想不应该也不可能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诠释。细节成就精彩,细节决定质量,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课改情结”,从大处着想,设计有效活动;还要注重“细节”,从小处着手,把握关键性的细节,使课堂质量在一个个细节处理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三、课堂需要展开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需指向学生收获的“结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化小数”这一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了经历探究过程的机会。探究伊始,学生的思维方向是比较明确的,学生的回答已经切中了问题的实质——分母能否转化成10、100、1000的原因。教师完全可以就此提供相关材料,深化探究效果,即在“能否转化”上做文章。但是教师最后问题的提出却意在“怎样转化”:“我们发现,想办法把2、5配对,有几个2,就配上几个5,反之,也是如此。下面的几个数,你能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数,转化成10、100、1000吗?”依笔者看来,教者的意图旨在“能否把分母转化”的问题上充分探究,可是却把学生带入了“怎样转化”的误区。因为对探究的“度”的把握不当,阻碍了正常进程,学生把原先的目标抛之脑后,思维水平始终在原处徘徊。所以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领,师生应该共同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对问题的探究结果及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课堂教学也才能更精彩、更生动。
四、需要“近观”课堂目标的显性达成效果,更需要“远视”学生后续发展能量的积蓄
有这样一个错误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课时教学目标的显性达成效果好。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知道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训练和拓展运用,我们可以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细细推究,这其中却忽略了两个隐含的知识“点”——字母不仅仅表示特定的数,更表示着变化的数;在变化着的数与数之间,存在着不变的数量关系。这样的疏漏,影响了建构的完整性,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埋了“陷阱”。由此看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性基于对教材的准确解读与系统把握。
因此,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需要“近观”,更需要“远视”,着眼于长远的有效才是真正的有效。
(高邮市天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