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011-12-29范慧娟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备课前,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后再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该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标准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可见,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学生自主地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地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也就是创设一个优美的阅读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形式可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真正体现自读、精思、感悟、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探究性阅读的深读阶段,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问抵许多问的主要问题导引学生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教师上课,不应机械执行、完成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相机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时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扬弃
学生要进行批判性的阅读,要让他们努力辨别真伪,识别偏向,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学生的阅读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在一次次的陶冶与扬弃中,不断地树立对自己的自信心,自觉地变换思维模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