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胡争银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摘要:化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直都是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同课异构作为一种交流式的教研活动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在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提高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本文探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分类,并分析其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效果;高中化学
教师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同,自我的上课风格也不同,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教师在对同一知识点的讲授上也会不同,教学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便是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精髓。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的碰撞,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本身的素质,将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引入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提高化学教师水平及课堂效果,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同课异构”的组织类型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根据组织的规模与参加人员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专家引领的“同课异构”。这种组织形式是指由有威信的本校本专业有威望的资深教师,或校外专家全程指导而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例如: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友校聘请知名化学学科教师与本校的学科领袖,对同一化学内容,分别进行讲课教学。并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尤其是青年教师,汲取专家们优秀的讲课经验,学习其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反复比较揣摩,这对于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水平大有裨益。这种专家式的同课异构,对于普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指导性很强、针对性和实践性也比较突出,对于提升和培养下一代教学工作者具有很大帮助。
(2)学科教研组内的“同课异构”。这是由组内化学学科的教研组长牵头发起的教研活动,直接是组内化学教师之间的较量,选定同一教材内容,由多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在固定的时间上课,全组老师参与听评课过程,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察,并就不同教师的不同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集思广益,形成典型案例。在活动结束后,再由上课的老师整理出教案,做出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3)日常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并不一定要在一些大场合开展,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天天在做。这种类型的同课异构活动更能够看出教师的优缺点,尤其是对于新教师、年轻教师是更好的学习机会。由于实践教学经验比较浅,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班级的教学设计的把握没有清晰的概念,可以通过观摩老教师的课程,了解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化为己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有好处。
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同课异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场所、提倡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集课堂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研究方法为一体。其以化学中的某一章节、某一主题知识点为媒介,不同的化学教师对这一内容分别进行讲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特点,并组织彼此之间进行听课评课,分析总结教学经验与教学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下面,探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诸多的作用。
(1)有利于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优化其知识结构。化学教师知识体系的形成,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指能意识到并能够表述的知识,它可以在教师以前的学习中所获取,例如: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式、化学概念等。而缄默知识是指无法表达和无法意识到的知识,必须有过亲身的教学经历才可以获得,这种知识不能光通过言语来传授,但是它可以通过自我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例如:个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个性特点等。因此,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优化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
(2)同课异构可以帮助化学教师比较每个人教学过程的异同。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一节化学教学实践课程中,教师要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重难点,选用何种方法进行导入,导入后结合何种方法对重难点进行讲授,这都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在课前必做的任务。但我们知道,由于每名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于知识点的重难点确立,以及选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风格与个人魅力也存在区别。但是,哪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最好,却需要通过彼此间的比较才能够知道。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间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之间的大碰撞,有助于彼此之间判断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如:对于一些化学知识的导入,有的教师选择的是故事导入法,有的教师选择情景导入法,有的教师选择温故知新导入法等。对于同一化学知识点所设的导入方法不同,哪种教学效果最佳,通过同课异构的比较可以一目了然,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大有裨益。
(3)同课异构可以帮助化学教师比较教学效果的异同。无论化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用尽多少教学手段,多少教学方法,但最终还是要看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判断来衡量。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他人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了解是否成功。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参与度、思维度、愉悦度与合作度,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还有学生课后对于本科知识的评价以及笔记的记录情况,都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些,都为自己日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比较式的教研活动,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本专业同名课的观察,进行理性的教学反思,通过对课堂中的事件和情景进行比较,以此达到改进化学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同课异构已经成为各教师教学研究方式与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在知识的碰撞中,交流经验,比较教法,既激发了教师间的上进斗志,又促进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康贻军.推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策略[J].安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