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2011-12-29胡正兴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8个年头了。在这8年里,化学教师们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身为其中的一员,笔者参与并积极投身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在教学中灵活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做法。
一、从生活走向化学,把化学引向运用
2011年的高考刚过。从本次的高考试题来看,多次出现生活与化学相结合的题目,如选择题1、9,非选择题中的16、20题,这体现了化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理念。为了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教学内容和生活实例的密切关系,灵活地把学科知识化为解释、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中学会和巩固学科知识。如在对“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的Fe2+、Fe3+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由加VC和没加VC的两杯苹果汁颜色对比或切开的苹果的表面会变色,然后提出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创设了这么一个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互动中来,再通过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联想、猜想,最后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些疑问: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为什么两杯果汁的颜色不一样?加入果汁中的粉末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时教师及时地将它与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要解决上述生活与实验室中的实际问题,你认为我们应该研究、解决哪些化学问题呢?”这时,教师就很自然地提出:要想解决疑惑就要探究这几个问题:Fe2+ 与 Fe3+的性质有何不同?Fe3+如何检验?Fe2+ 与 Fe3+之间能否发生相互转化?如果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那么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以上教学情景的设计,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通过做这几个问题的探究性实验,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探究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明线教学的同时,完成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暗线教学。
二、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地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探究问题
化学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灵活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探索掌握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及教材中的某一章节,要通盘掌握章与章、模块与模块、必修与选修教材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运用现有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前后呼应地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探究问题,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如《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第二课时《铝的氢氧化物》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前一节学习过的从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进行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完前一节的学习内容后提出问题:“从提取铝的工艺流程看,往NaAlO2 溶液中通入CO2可制得Al(OH)3,为什么在这里是采用CO2来制取Al(OH)3而不用盐酸来制取Al(OH)3呢”,然后由此引进新课。这样的教学可体现“从生产走进化学,把化学引向运用”理念,同时很巧妙地将知识复习、新课引入与生产应用的情景融合处理,效果很好,而且做到章节内容及本节课前后知识点首尾贯通。
三、灵活结合课堂生成性问题进行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注重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捕捉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生成性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科学观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例如,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性质教学。当学生在探究KSCN分别和FeCl3及FeCl2反应时,不少同学提出KSCN和FeCl2反应出现了血红色。教师这时不失时机地提出:“KSCN和FeCl2混合是不会出现血红色的,为什么有那么多同学实验时出现了血红色现象呢?”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认为是实验时没及时地洗涤胶头滴管,把FeCl3带入到FeCl2溶液中,也有同学认为是FeCl2变质生成FeCl3。教师结合评讲进行教学,通过这一生成性问题的灵活使用,学生不仅掌握了FeCl2易被氧化成FeCl3的性质,而且自觉地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课堂上注意捕捉生成性问题加以运用,可以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
四、提炼浅显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物质相结合的科学,有些理论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也很难描述清楚。如果教师能注意揣摩生活中的实例用来类比化学原理,结合浅显的道理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化学问题。例如在讲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时,我们可以举家里煮饭时如米中混有沙子,不管怎样炖,沙子也炖不烂的例子,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二氧化硅具有高熔点、沸点的物理性质。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一下子把看似神秘的物质的性质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了,既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正所谓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就能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就能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邳州市炮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