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好读写结合

2011-12-29汤国伟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实效性。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初步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教材是最好的范文,这些范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作者擅长遣词造句,语言具有规范美、艺术美、思想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借鉴他们的优点,让学生模仿名家锤炼词语、运用语言布局谋篇……把它作为作文的拐棍,一旦路走熟了就可以扔掉拐棍,大胆写作,大胆创新。所以,在教学中应让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荔枝》一课,重点段落的细节描写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回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来突出母亲对你的爱吧。再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学习“会场”“典礼”“阅兵式”“游行”这些段落后,总结出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写一个运动会或某项体育比赛的场面。许多同学写了《跳长绳比赛》,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模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放宽了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即使只有一两句话写得入情入理,教师也不忘记给他画上波浪线,以示鼓励。模仿是学习,是打基础,创新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发展。作文教学应重视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加强情感共鸣,进行读写训练
  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改写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原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依据,学生不愁“没什么写”,更主要的是为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加上想象成分,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如《鲸》,可让学生写《鲸的自述》等。《秋思》这首古诗,可引导学生先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改写为记叙文,不妨提供词汇积累,让学生学以致用:夏日炎炎、面红耳赤、气冲冲、理直气壮、不服气、撅着小觜、不认输、胸有成竹、转机、心平气和、惊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如《游子吟》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之后,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但教完这些,总觉得还少些什么,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能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结合插图,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它编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改编兴致勃勃,任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一会儿便有了自己的“作品”:“灯光照在母亲慈祥的脸上,母亲仿佛年轻了很多,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许多,她一针一线地缝着,心里仿佛在想,‘如果儿子回来迟了,那衣服破了谁给他补呢?’想到这,母亲又来回密密麻麻地缝了几针……”“我不禁再一次抬起了头,看上母亲一眼,看到老人家在烛光的映照下,那慈祥的面孔,那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满头的银发。这时,我的心中总是酸酸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此时,我已读不进书,眼前出现的只有母亲,脑海中想的只有母亲。想起母亲教我写字,教我做人,为我操劳……”这里写的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升华和体验活动的外现,是抒情达意的文字表达活动。学生收获的是沉沉的生活感情,抒发的是浓浓的母子深情,从而达到了改写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应该善于应用积累过的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好学善用,改写也就化难为易,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了。
  三、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学生的两种能力,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需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这两项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积极地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并有目的、有手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只有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
   (大连瓦房店市九龙街道办事处国税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