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2011-12-29张永越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有的课堂存在的无效性的提问,通过作者自己在课堂上的实践与反思,初步探讨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张开嘴,开口讲,诉实感的点滴体会。作者感觉课堂上的提问:问要问得画龙点睛,问要问得醍醐灌顶,问得全体学生都能够集中精力去思考,学生感觉才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横生。同时,作者也理解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对教材理解进行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意见交换,是师生、生生间的共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关键词:提问;欣赏;备课;认知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有效性被大家越来越重视起来,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自然成为了课堂的重中之重了。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学生发问。想一想我们平时课堂上有多少提问是有效的,还有没有“春风杨柳多少条?雨打沙滩多少坑”式的笑话以及“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能给课堂带来什么效果?我感觉课堂上的提问:问要问得画龙点睛,问要问得醍醐灌顶。如何在课堂上能够做到问而有效呢?
一、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抵达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们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听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不管是谁,都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会忘记是来听课的,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跟班里学生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思想完全给教师的讲解迷住了,当教师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听课者竟会举起手说“我”,这才是真正的提问。
二、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学习,学会欣赏学生
要走进学生的学习,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认识一个人比读懂一本书要困难得多。要俯下身子平等地去看学生,真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不要抱怨学生的学习不够热情,不要抱怨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同时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回味自己的学生时代,才能明白现在学生的生活态度与学习动机。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问,是真的没有问题吗?显而易见,那是不可能的。既然学生有问题,为什么不愿意去问呢?宁愿自己困惑不愿去解决呢?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要撬开学生的嘴。我在课堂上展开研究,问题从哪儿来就在那儿解决。每次在课堂上尝试多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发现以后就在班级里大声表扬。特别是在课堂上能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就更是表扬得有声有色。渐渐地,学生提问的多了起来、思考的多了起来、讨论的多了起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寻找各自的欣赏点。在家里,父母要寻找儿女的欣赏点,儿女要寻找父母的欣赏点;在学校老师就要寻找学生的欣赏点。学生做了一道题,我改作业时首先看结果,假设结果错了,就不能欣赏他的结果,怎么办?欣赏他的过程,要学会欣赏他的做作业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是一种探索,假设结果错了,过程也错了,那欣赏他什么呢?这个学生的字写得不错,就欣赏他的字。假设结果、过程、字都是一塌糊涂,还欣赏他什么呢?“哇!你这个字的横写的很直啊!”假设这个字的横也不是直的怎么办?那不是还有竖吗!要像鸡蛋里挑骨头一样,去挑你的学生的欣赏点,上下左右都欣赏。对学生我们要多一份欣赏少一分埋怨,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指责。这样学生没有了胆怯和自卑就产生了自信,也就会很坦诚地问出自己的问题,思维就像开春的藤蔓四处蔓延起来,老师极有可能被学生的问题击倒,如果被击倒,我感觉是痛并快乐着的,教学相长嘛。
三、教师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备课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是教师的特权,学生怎能参与。可是我要说学生参与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越利于知识的理解。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就必须将教学设计任务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只把学生的教学设计当作业看待,而要尽可能地将他们的教学设计成果真实地用于课堂教学当中,这是对他们的尊重。学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至少可以请学生为课堂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有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才能和文本有心的沟通,才能和老师同学有交流,一旦意见不统一才有较高层次的思考,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崭新的层次。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材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的表现是最好的教学资源。然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学生对阅读将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信心。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
课堂中的师生间的互相提问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讲的是即时对话,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在围绕话题对话时,师生之间可以彼此接纳与分享,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正如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再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意见交换,是师生、生生间的共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教师在独自吟唱或独舞。
参考文献:
[1]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