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文促进记叙文写作教学

2011-12-29夏照彦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摘要:记叙文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文体,七年级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记叙文写作也应进入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期。培养学生写好记叙文,善于作文,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课文优势,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课文;记叙文;写作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但却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好坏的“半壁江山”,掌握着语文成绩的“生杀大权”。七年级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写作教学也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小学阶段学生写的大多是简单的记叙文,升入初中以后,记叙文的写作不仅要有量的飞跃还要有质的提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利用好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办法。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特别是记叙文文章,可谓是经典之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但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作,更要引领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有所创造或突破,并应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呢?
  一、从课文中学会“六要素”
  要写好记叙文,六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六要素是记叙文的招牌,它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在写作时就应该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活动交代清楚。在每一篇记叙文课文中都会有例子可以参考。《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在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时间“七月”,地点“费城”,人物“我”和“五个男孩”,事件的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才引出了后来的爬悬崖不敢下来、父亲引导“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平安落地。故事简洁明了,事件的线索清晰,结构自然。类似的文章如《羚羊木雕》《散步》都是学习如何在形式上落实“六要素”的好的典范。
  二、从课文中学会记叙顺序
  一篇记叙文在有了六要素以及情节、场景之外,还要有一定顺序。合理、巧妙的记叙顺序不但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还会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课文中这样的例子就不少。《最后一课》使用的是顺叙,文章以小弗朗士逃学、上学的时间为线索,写了逃学→上学→上课→下课的过程,把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清楚明白地反映出来。《藤野先生》《爸爸的花儿落了》亦是如此;《羚羊木雕》则采用的是插叙的记叙顺序为我们补充了“我”和“万芳”的友谊由来已久,体现我难抉择的复杂心情。
  三、从课文中学会剪裁
  茅盾说过:“一篇作品应当精心计划,该有的就必须有,该去的就必须去,该长的就必须长,该短的就必须短,这样的工作,叫做剪裁。”一篇文章为了服从主题的需要,必须对所选材料有所剪裁,做到详略得当。我们来看看课文。《猫》(郑振铎)中,作者家里先后养了三只猫,但对三只猫的用笔却是不一样的。本文的主题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过失。为了这一中心,略写前两只猫,而详细描述第三只猫,使主题明确。再如鲁迅的《故乡》,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意在揭示广大农民的痛苦生活,因而,闰土的少年形象与中年形象就写得特别详细。至于“我”回家后与闰土怎样谈天,就略而不写了。
  四、从课文中学会开头和结尾
  老师也经常戏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最好为“凤头和豹尾”。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定一个调子,通常要费很长时间去寻找它。”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使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具有这种效果呢?我们不妨到课文中找答案。《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羚羊zVdvig9vjh9GRn9XcZfzbxusueSvxH2aJXuL6A9h1Io=木雕》“那只羚羊哪儿去了?”简单的一句,独立成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去思考;《行道树》“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散步》“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就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第一句话引出了要写的对象;《最后一课》“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竹影》“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环境描写开头,为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或埋下伏笔;《观舞记》“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马姐妹的舞蹈?”开头第一句就提出一个问题,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至于如何结尾,我们也应在课文中学习。《社戏》“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斑羚飞渡》“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耐人寻味式的结尾,极富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陷入沉思;《我的老师》(魏巍)“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这是最常见、最自然的结果式方法,事件结束了,文章也便结束了;《紫藤萝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和文章开头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五、从课文中学会夹叙夹议
  单纯的记叙,文章会有一种平淡感。这就需要在记叙的同时进行抒情或议论,情随事生,做到以抒情、议论深化主题,使记叙盎然有味,引起读者的共鸣。优秀的记叙文必定会做到夹叙夹议的。叙到有情时情便生,叙到有感时议便发。《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同学们给“我们”唱骊歌时,“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啊……你们永远拿我当孩子呀!”恰到好处的抒情、议论,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课文是例子,我的观点也只是个例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供我们学习、揣摩和利用,相信只要老师用心,就会用好课文这一个“例子”,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志平,顾晓白.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M].北京:北
   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