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011-12-29曹玮玮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借助想象和联想,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巧用课文训练发散性思维,在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中训练发散性思维,通过句子仿写、事例补写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在话题作文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2)鼓励学生突破束缚,独辟蹊径,大胆求异。
关键词:想象;发散性思维;独辟蹊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借助想象和联想,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想象和联想是思维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1)巧用课文训练发散性思维。如《黔之驴》一课中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的悲剧的原因,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充分展开联想,做出如下结论:从驴的角度看,它本身的无能,仅会一“鸣”一“蹄”,没有其他的本领,这是造成它的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老虎的角度看,老虎要吃它,驴并没有侵犯老虎之意,是老虎主动入侵,这是造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从“好事者”角度看,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驴被运到黔地,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好事者”对驴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当地也没有挖掘驴的价值,不知道驴的使用价值,也是造成驴的悲剧的一个原因。这样的训练,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共享发散思维的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励他们多联想,敢创新。
(2)在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中训练发散性思维。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我要求学生想象皇帝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皇宫会采取什么行动?学生很感兴趣,也很乐意去写。有的想象皇帝恼羞成怒,杀了两个骗子,并从此不再爱新装,成为了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有的想象,皇帝因为沉迷于新装中,不理朝政,又在游行大典中出尽了洋相,所以遭到老百姓的反对,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另选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做皇帝;还有的想象,皇帝因为没穿衣服游行而得了风寒,回宫后发烧求医,那两个骗子乔装成医生,用假药骗得了皇帝大量的金银珠宝,而皇帝服用假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已逃得无影无踪,而皇帝最后也一命呜呼啦。再如学习蒲松龄的《狼》这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炼,我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想象,将文章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情节,如屠户晚归遇见狼时的恐惧心理活动,屠户与狼斗智斗勇时的心理活动,还有的同学把狼的心理活动也以童话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句子仿写、事例补写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学完朱自清散文《春》一课,我要求学生对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分别以“夏”“秋”“冬”为题仿写。在仿写训练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作者从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做和说,这里就可以要求学生针对闻一多先生的两个身份,补写相关的事例。学习了《邓稼先》一课,学生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又要求他们课后搜集有关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可谓是一举多得。
(4)在话题作文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用《中山狼传》为话题来诱发学生发散思考,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追打的狼,狼得救后反而欲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悔恨不已……最后被一农夫将狼打死。通过启发,学生就会从多角度联想到:①包庇罪犯,遗患无穷。材料批评了东郭先生不辨真伪,被花言巧语所惑,险遭毒手;②东郭先生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精神;③犯罪与犯错不能混为一谈,老树和老牛的判决是片面的;④乞怜的背后;⑤狼恩将仇报,死有余辜;⑥智慧终将战胜邪恶,农夫敢于坚持真理;⑦擦亮眼睛,认清是非,遇事要三思而后行;⑧面对邪恶,要坚持正义。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学生的发散点越多,文思越流畅。此类话题作文,还有《作弊与做人》《猪八戒照镜子》《羡鱼与结网》等。
二、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束缚,独辟蹊径,大胆求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如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有一位同学就提出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有其积极的一面,他为了达到人生目标而苦学,坚持不懈,从20岁开始应试,到54岁才考中举人,整整考了35年,这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针对这位学生的见解,我给予了鼓励,接着又引导学生从范进坚持考试的根本原因去分析,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中举后可以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衣食无忧。也就是说,精神值得学习,动机不值得学习,这样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可布置学生写《顺境更易成才》,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挥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完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教师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多想想”,善于思考,并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邳州市赵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