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性
2011-12-29江雪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摘要:关系之于社会性,如同根之于大树。关系性既是社会性发展的背景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在与他人关系中得以发生,并将关系性作为社会性的内容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在帮助儿童发展社会性时候应重视关系性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社会性发展;关系性
和朋友聊天、听一首歌曲、看一场电影,不知不觉地,那主题、那歌词、那故事就总会涉及人际关系。关系之于社会性,如同根之于大树。人际的关系既是个体成长的根基与渊源,又是人类社会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舍却对关系性的观照,我们就无法理解和把握社会的由来和人类精神发育的源头,也势必错过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起源及其魅力的领略和参悟,而且,也不会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构建的真正和谐与完整。
一、社会性在与他人关系中得以发生
在社会性发展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字眼,“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和“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一定是涉及两个及以上的个体或事物的相互影响才能发生,而人类相互作用的两方由关系相连,交往而起。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逻辑起点。
从人类祖先开始就选择群居生活,结成社会相依而存,关系性是一种历史的生成。我们为什么是如此的社会性动物呢?一种可能是归属需要本身就是进化的产物,逐渐变成所有人类的自然倾向。这种看法认为: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里,被充满獠牙利齿的野兽的恶劣环境所包围。群居的人比起独自生活的人而言更有可能在这种环境下幸存下来,繁衍后代。在这样的条件下,与他人形成稳定、爱护关系的倾向性就会变成进化上适应的行为,拥有这些特性的人在生殖上占有优势。结果,我们人类逐渐地缓慢地由关心他人、接受和接触他人的人种所形成。在21世纪,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关注我们依赖他人的倾向性。
黑格尔早在19世纪就曾明确地论述过个体与类精神发展的一致性。他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指出:“每个个体,凡是实质上成了比较高级的精神的,都是走过这样一段历史道路的……”这样,在知识的领域中,我们就看见有许多先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知识现在已经降低为儿童的知识,儿童的练习,甚至儿童的游戏。而且,我们还将在教育的过程里认识到世界文化的粗略轮廓。
当关系性一旦成为原初社会的特点,儿童社会性的关系性便可逻辑地成为一种历史生成的可能存在。
1905年,弗洛伊德在《对性理论的三大贡献》一书中,提出了其关于儿童情绪和动机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成年期人格的特点根植于生命的头5年。这一观点表明个体早期的经验在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年期的人格特点在生命的头几年里就已被决定了。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也被后来很多研究者证实。而充斥在早期经验里的依恋、爱与安全感等积极情感无不在温暖亲密的关系中孕育而生。因此,关系是教育存在的形式,是教育本质的载体,家庭教育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巨大。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性发展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性发展的概念的阐述的比较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多强调社会性发展中的“家庭关系”或“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他们将其视为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之一,认为使个体与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培养社会性发展的一大任务。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中,过去很重视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后来将品德和个性或人格的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自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性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猛增,甚至替代了品德和个性。其实,品德、个性(或人格)和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三个不同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联系,但又联系紧密。品德是个性心理的一个特殊表现,它反映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成分。社会性所揭示个体的典型行为模式,例如对自己采取客观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能从远大目标出发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思考,作出成熟的判断;能公正、健康地与人合作,对他人的权利和行为予以适当的关怀;从集体利益出发评价判断事物,等等,这些正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德规范的反映和表现。所以,社会性成熟和品德发展和个性完善具有一致性。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仅成为“社会成员”也在成为“自己”,又或者说,社会性发展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是儿童按某一方式被社会化的结果,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冲突,这种冲突关系成为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具体地说,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将其划分为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8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
考察儿童的关系性特征是研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皮亚杰在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中,利用观察儿童自我-他人关系变化趋势(从自我中心向观点采择发展)以及实验研究(三山实验)为后来社会性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皮亚杰主要关心的是儿童认知的发生问题,他的理论是一种认知发展理论,但是,他把主客体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或内容,对儿童人际认知研究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将关系性作为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营造和谐友爱的环境来产生教育意义,不仅是因为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还因为在很多社会性的研究中都能找到关系性的影子,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你”或“他”的关系是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永恒话题。
参考文献:
[1]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