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1-12-29沙玲华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创新及创造性运用,已成为未来社会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多思”“深思”“善思”
如何使学生养成多思的习惯?例如,讲解商品的概念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空气、阳光、河水是不是商品?农民自留地种的蔬菜是不是商品?废品是不是商品?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商品的概念进行多项思考。从面上打开学生的思维,把课本上简洁的概念与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起新奇感。
怎样引导学生对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深思?例如,对于商品价值量因素的命题,学生习惯上将思维定位于:消耗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针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这一命题,我组织学生就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分析、讨论,由学生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尝试跳起来去摘苹果。
培养学生善思的习惯,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止用主观的、表面的、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看问题。例如,在经济常识中,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时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针对这种情况,配合相应图表示例,引导学生客观、深刻地分析价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加深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独特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鼓励学生的独特思维,教师要有目的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探求精神,让学生在思路的选择、思考的技巧、思维的结论上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 “人的本质”时,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发表独特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喜欢否定现有的结论,提出自己新的见解。例如:在讲意识的本质时,学生提出:“不仅人有意识,狗也有意识。狗饿了会吃东西,冷了会蜷成一团,见了主人摇尾巴,见了生人会狂吠”等问题。尽管有时学生的见解并不一定正确,但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这种“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的创新精神,加以充分地肯定和赞赏,并给予热情支持。其次,应组织学生对提出的话题展开讨论、进行分析思考、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进行积极思考,展开合理想象,广泛搜集与这一中心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的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例如在讲矛盾的特殊性之前,教师要发动学生对世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进行思考,将自己认为相同的事物罗列起来,加以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矛盾的特殊性。通过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形成一系列与发现、发明相关的思维习惯。
三、于无疑处生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会思维的人就不会产生疑问,就不会前进。一个国外教育家曾说过:“最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最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有的教师习惯用自己背着学生过河的教学方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想僵化。因此,教师应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不断激疑,善于释疑,使学生步步为营,触类旁通。通过在无疑中设疑,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方向发展。
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促进创新思维,进行求异探索,并不排斥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下解放出来,这是培养新时期开拓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但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没有求同的求异,就会使求异思维失去出发点,从而不着边际,只有坚持两者辩证统一,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科学地发展。
(2)加强活动设计,畅通学生创新思维渠道。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教师应通过组织参观、讨论、演讲、辩论、竞赛等多种活动,解放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及活动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感官,以畅通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3)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教师应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观念,构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申辩,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
(4)主动引导,防止学生走入误区。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防止想入非非;鼓励敢想敢干,防止妄想蛮干。努力做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扎实作风;既能个人奋斗,又能与人合作;既有积极设想,又能动手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将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此种能力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的顺利实现。在德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又意义深远。
(海门市三厂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