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2011-12-29冯金玲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摘要: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要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转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转变;引导;探究
如何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学应富有探索性、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应由原来的指挥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长期占据课堂,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步入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学生只能是等、听、看,甚至表现出与课堂毫无相干的观望态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独唱”变为“伴唱”,务必明确:“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促进者、数学能力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数学潜能的唤醒者。当他们学习上受到挫折,心灰意冷的时候,教师应鼓励他们看到光明,坚定信心,唤起求知的欲望。的确,一个高明的数学教师不是在教学生学数学,而是在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对知识的感知、消化,形成独特的数学认识结构,才能被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一部分可以言传身教,但许多精妙之处却只能自己去意会。这个过程是学生自觉主动的过程,是任何数学教师都不可能包办代替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另一方面却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因此,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以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是认识的交流,又是情感的交流,同时还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带着这种宽松、安全和信任情感,因而能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师生关系好,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亲其师,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
二、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改变“教材观”
新教材去掉了旧教材中部分的知识板块,调整了知识结构。为了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大量地融入了自然科学知识,使得新教材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趣味性、综合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一方面为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素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内容,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无处不在,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趣味,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并非空穴来风,数学定理、公式、法则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数学中的每一个新的知识都是因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方法和智慧,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新课程“用教材教”不同以往,它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已知到未知延伸。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动态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以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授的知识首先必须是来源于教材的,要尊重教材的原旨,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发教材、创造教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并且会活用教材,会对教材进行扩展和补充,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
三、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兴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确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掌握的心理倾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枯燥的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恹恹欲睡,听课效率极低,但是如果我们精心设计,如引入故事、设置悬念、直观演示,将课堂教学游戏化、竞赛化,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既能完成教师教的任务,又能完成学生学的任务,既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牢固掌握了数学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做到在理解中掌握,在练习中运用、巩固,在复习中融会贯通,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为以后数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探究学习的信念,合理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科学组织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让新的数学教学给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深挖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伟大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成为具有探究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