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奎尔奇:来中国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

2011-12-29李雪林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出生于英国伦敦,拥有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位,担任过伦敦商学院院长和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尔奇今年2月举家迁到上海,受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全球著名商学院领导者中,选择来中国商学院任职的,他是第一个。他也因此成为非常少有的在欧洲、美洲、亚洲都管理过顶尖商学院的教授。
  如果说上任伊始,60岁的奎尔奇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玩笑上,“属兔的我在兔年来到上海是一件吉利的事”,那么履职几个月之后,他已走访了多家中国商学院,也接触了众多商学院教授和商界人士。在对中国管理教育有了更切实际的感受后,从他的眼睛看出去,当下国内商学院在理念、师资、课程、人才培养等诸方面还面临着哪些挑战?不久前,奎尔奇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您刚刚来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时候曾经提到,中国的管理教育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加出色的杰出领袖,已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今您还坚持这个观点吗?
  奎尔奇: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仍然是我所描述过的那样,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制约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仍然是人才的匮乏。如果说目前中国还有什么东西短缺的话,那就是受过职业训练的商业领袖。我来中国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更多这样的人才。
  记者:中国商学院和世界顶尖商学院的差距在哪里呢?
  奎尔奇:中欧不是一个典型的国内商学院,而是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商学院,我们的定位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很难用中欧作为例子来描述国内商学院和欧美商学院的差距。从学术角度看中国的商学院,一些硬性的学科,比如注重数字的经济学、会计等方面,会有很多专家。但在软性学科方面,比如人力资源、领导力战略等等,专家的人数就偏少。
  记者:您刚刚谈到,国内商学院缺乏软性课程的师资。我们知道,软性课程更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来担纲,而实际情况是,在一些商学院,讲软课程的教师很多都是从课堂到课堂的,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奎尔奇:在中欧,我们的教授在受聘之前,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某一个阶段都是在企业度过的。现在,学生的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教授在课堂讲解的内容能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智慧,中欧要求他们必须在商界打拼过才行。即使某些教授不一定在企业有过全职工作经历,我们也激励他去做咨询项目,参与高层管理培训项目,去公司做董事会成员,从而更多获得来自企业的经验。
  记者:这样的经验对于教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些经验,是不是教出来的学生是教科书化的?欧美商学院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奎尔奇:美国商学院非常注重实践性知识,有些兼职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但不一定有博士学位。在学术研究方面,不能称其非常有造诣,不一定能写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但他们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课上得非常好。也有一些师资人员专门从事研究,他们不一定有实践经验,但是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可以写很多学术论文。这造成商学院出现两大类教授,一部分以研究为导向,还有一些可能是来自商界的管理人士,好像一所商学院里又出现了两所小的商学院。
  记者:在商学院,案例教学是不是主流的教学模式?我听说,最近国内一些商学院还兴起了体验式教学。
  奎尔奇: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软性的学科,比如人力资源、领导力战略、市场营销,借助案例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一些领域,比如会计学,讲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定,没有案例也可以讲述清楚。但即使是会计学这类学科,要讲一些更为复杂的灰色领域,用语言很难表述清楚,这时候,案例教学可以发挥作用。
  体验式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MBA的课程单靠体验是不够的,在课堂中还需要课堂的纪律和观点的分享。案例教学是一种长盛不衰的方法,它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观点的分享,强化了学习的效果。当有一天学生离开课堂,要为解决商业领域中的一个特定问题寻找有效的方法时,案例教学的模式会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记者:在欧美,多数商学院都开设了与商业伦理相关的课程。但中国很多商学院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有几家即使开了,也有赶时髦的倾向,缺乏实质的内容。话扯开一点,听说哈佛商学院有个很有名的“木桶理论”,决定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的,是拼成这个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一个企业能做多大,也是由其短板决定的。商业伦理道德就是木桶的底,如果这个底不存在,水也就没有了,哈佛有这个理论吗?
  奎尔奇:我听说过这个理论。关于商业伦理,商学院也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开设单纯的商业伦理课程,也有的人认为应该把商业伦理的元素融入到各个主要课程中。其实这不是排斥的,这两方面都应该抓起来。有的教授在课上讲授商业伦理,却并不得心应手。其实,并不是他们本人不道德,而是他们缺乏生活方面的经验和自信去教授这些课,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相比老教授,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教授因为经验更缺乏,在讲商业伦理时会遇到更多困难。
  记者:有人说,中国商业伦理课程没有完整的体系,美国的商业伦理课程又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毕竟两国企业的治理结构不一样。
  奎尔奇:有一些欧美商学院的案例可以拿来用,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或者是通用的价值观问题,但有些商业伦理的内容可能是基于本国的商业文化,对于中国,要看情况来对待。
  记者:中国还有很多商学院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您可能听说过“企业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的说法,如今引申到商学院,大家说“商学院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但不排除一些商学院办学的目的就是赚钱,您认为一个有道德的商学院应该是怎样的?
  奎尔奇:责任领导力是必修课,MBA学生必须要上这些课程。领先的商学院在整个项目开展中,还必须要关注公司的道德操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记者:和学生接触的时候,您如何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读商学院?也就是说,您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商学院?
  奎尔奇:首先要有好奇心,第二要有创造力,同时严谨很重要。如果你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以一种没有结构、没有逻辑体系的方式在想,那么这些想法不会有任何作用。要以严谨的方式思考,才能最终发挥更大的创造力。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这两点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