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
2011-12-29戴雅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6期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增长,思维得到全面发展,情感得到全面体验和熏陶。
一、深入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语文教学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火花的伟大对话,是个性化的行为,是与高尚的人对话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思想精髓,才能真正把握阅读的个性化。
学生作为阅读个体,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明确,有的游离,这些都影响着文本个性化阅读的质量。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与学生所接受的含义这两者的交叉点;否则,这种个性化阅读只是虚假的繁荣。教师要有激发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热情,中肯评价不同理解的才识,因势利导,求同存异,使学生在动态的文本个性化阅读中求得一定的思想高度。
有些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现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太遥远,因此,文本中很多知识点直到授课完,学生还是满头雾水。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教师只有以自己独到的感悟去解读文本,以深邃的思想分析文本,才能激活文字内质,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比如,领悟《一面五星红旗》中主人公“我”对五星红旗的拳拳赤子之心,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感悟三个重点句子:1.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2.我愣了一下,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3.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重点理解“犹豫”、“凝视”、“趔趔趄趄”三个重点词语。刚开始试教的时候,学生对“我”当时自身难保的情况之下为什么还不拿红旗去换面包的行为很不理解。其实这一个问题也是我备课时感到难理解的地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背景有限,我便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留学游子在论坛中的一些日志及资料。在学生理解“凝视”一词时,我节选了一段经典留学游子的心声,配上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听,同时播放一些留学游子在异乡的插满国旗的居室布置。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留学游子是如此眷恋祖国,眷恋家乡。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
深入文本品读、体味和热爱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才能理解文本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教师还应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从而对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二、价值取向是个性化阅读的导向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价值取向多样化。语文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提倡多角度阅读,或有创意阅读,但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标准不能被扭曲,教材本身具有的人文性不能被削弱。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知识层次不同,对于同一篇文章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出现过于偏激的看法和言论。这时候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他的看法和观点未必正确。这时,如果为了追求阅读创新和凸显阅读的个性化,淡化材料本身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曲解或偏离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就会导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迷失。我们应把个性化阅读与“做人”真正统一起来。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学生问:既然“四周黑洞洞的”,鲁迅先生不是忧国忧民吗,那他怎么还有心思放爆竹和花筒取乐呢?这里,学生对文章旨意产生了曲解。鲁迅先生用“文章”这一锐利武器,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文化战线上的爪牙,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战斗。但鲁迅先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特别是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具有丰富的感情。同时文中说到他替孩子们放爆竹和花筒,更体现他关爱孩子们,与人同乐、平易近人的一面。这并不削减他对敌人憎恨,敢于战斗的文化旗手形象,反而使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这一形象更加真实、鲜明和生动。
提倡多角度阅读或有创新阅读,是正确的,但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标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背离方向,弘扬主流思想这一教育宗旨不能动摇。
三、独立感悟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
“阅读,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学会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后,要让学生独立感悟文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可以包办代替。尽管有时学生的阅读理解与作品的原意有距离,甚至大相径庭,但正是这种差异才带来阅读后的真情实感,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活跃、敏锐的思维,正是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才有价值。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调动起学生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学素养、性格情趣,才能实现与文本真实的接触,形成最初、最真切的理解。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看到这个题目时,学生提出许多疑问:“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呼风唤雨”靠什么?怎样“呼风唤雨”?什么是“世纪”?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让学生独立感悟文本,借助其个人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和想象创造来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等逐步解决了问题,认识了“世纪”的概念,了解了科技发展之迅速,并为人类能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而惊叹。此时学生也在质疑题目中的“呼风唤雨”,认为作者夸大其词,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于是,学生对课题进行了修改:《日新月异的世纪》、《飞速发展的世纪》、《焕然一新的世纪》等等。因此,独立地进行文本感悟,构建起学生与文本间互相理解、互相解释、互相渗透的自由空间,这样学生个性化阅读才能从独立阅读上升为独特的体验,最终升华为独特的见解。
四、凸现创新是个性化阅读的灵魂
鼓励学生打破阅读的定向思维模式,有见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依据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模式参与文本的解读,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看法,甚至是出格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在个性化阅读中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能一味根据教学的条条框框一下作出否定,抹杀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应在一定条件的允许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对于这句话,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朗读。学生有的说:“‘挖’这个词语我读得很坚定,是因为这位父亲救子的决心从没有改变过。”有的说:“我读这句话中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拖着长音调,是因为这样读使人更感觉到这位父亲挖掘时的时间非常漫长,挖掘非常辛苦。”还有的说:“我重读‘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因为地震后的徒手救援万分艰难,这位父亲却不放手。”……个性化阅读的灵魂是创新,是学生自身和别人不同的体悟,我不禁为他们声情并茂的独特理解和朗读所感动。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的灵魂。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探索,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