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精彩
2011-12-29夏春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6期
这是《黄鹤楼送别》的第二堂课,我问:黄鹤楼的景色和两位诗人的情谊比起来,哪个更美?我想把大家的意见统一到“情感”这个角度上来。这时,班级的“课堂病毒”发作了,他在座位上嗤之以鼻地说:“老师,李白是不是在拍孟浩然的马屁啊?”这无异于扔下一颗炸弹,有的同学怔住了,有的同学对他投以冷眼,而他的一帮哥儿们则是一阵哄笑……
这个“课堂病毒”名叫贾政,是位富家子弟,人很聪明,胆大脑活又敢说。他经常在课堂上逆常规思维而动提出怪问题,让你猛然间教学思路通向悬崖峭壁,措手不及,晾在那里,这是一个任教二十多年的老师很尴尬而又恼怒的。于是我有一次性急中给他起了个绰号“课堂病毒”。
看着乱糟糟的班级,我刚想说“课堂病毒又发作啦!”来取笑他一回,但我忍住了。也许这类话对别人是釜底抽薪,但对他却只能是扬汤止沸,甚至是火上浇油。着急中我也责备自己“引火烧身,自作自受”,可不是吗,学什么“开放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课堂”。刚开始,学生们放不开,我许诺:只要是有关课堂的问题,说错了总比不说要好,老师绝不批评!于是,课堂活跃了,活水引进了,但也有“浑水”跟着淌进来了。如果硬给贾政加一个“捣蛋”的“罪名”报告家长也未尝不可,再把他取笑一翻让他无地自容也是件易事,这样他也许会安分守己一些的。但说句良心话,利用老师的话语霸权来“修理”学生,已超出了师德的底线,更是我人格的底线,断难为之。
况且从善意的角度看,这不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吗?当然,创造性思维是有正负值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长善救失,走出误区,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的殿堂,成为学生生命长廊中永远留念的风景。
我决心趁热打铁,把贾政的问题又抛给了他:“同学们,我觉得贾政同学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下面我想请他说出自己的理由。”
哪知贾政嗫喏着,脸红了,原来他也不知道!只不过喜欢唱个反调,来个与众不同而已。于是我又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贾政同学喜欢独立思考,经常有一些与众1906cb87c63fca912f20b0295db4538d不同的想法,有时还给老师将了一军,细细一想,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就说我们今天的社会吧,溜须拍马的人也不是没有。那么李白有没有这样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当时都愣住了,贾政怀疑唐代大诗人友谊的问题,本身就是不应当的,还要给他找证据?
我用肯定的目光望着大家,学生们便埋下头仔细地默读课文,教室里静极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李白是拍孟浩然的马屁,就不会在孟浩然走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如果李白拍孟浩然的马屁,就不会在孟浩然的船都看不见了,还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那是他在思念远去的朋友。”; “‘终于’一词,说明李白对孟浩然敬佩的话憋在心里好长时间才说出来的,感情是真实的。”;“李白的一饮而尽也说明他对朋友的情谊是真心的。”……
学生们精彩的议论,是我以前没见过的场景。一个怪问题打开一片新天地,教师的变“堵”为“导”引来了活泼的清泉,一场“焦点论坛”点起思想的火花,照亮了文章的字里行间,一股股感情的波浪汹涌在孩子们的胸中,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课后,我常常咀嚼这堂课中的精彩片段,感慨不已。
以前,我们对于一些公开课的作秀看不顺眼,以为精彩者,作假也,学生哪有那么“神”。而对于真的精彩又叹息,那是名师所为,凡人岂可造次。于是课堂的精彩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我们便在这种否定和绝望中教学,渐渐地淡化了我们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满腔豪情,钝化了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锋芒。
艺术大师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不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需要教师用独具慧眼的目光去发现,用真挚的情感去呵护,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用独到的艺术手法去雕琢。这样,引发课堂精彩的种子才会萌发。
我们常常责备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创造性不够,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一言堂,容不得异样的声音,甚至假装在形势一片大好中追求课堂的所谓“成功”。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显得那么平静、压抑,即使在新课程的开放理念下,教学时除了几个密切配合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了朝气蓬勃的热情,而是小心翼翼,心有余悸,长此以往,又怎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大多是以奇思异想、反叛经典、突破常规而出现的,我们今天的课堂能提供这样的土壤吗?
真正的课堂精彩绝不是预设的,而是意外的、生成的。一个意外的课堂事件,它对课堂的预设发生冲突,甚至有致命的打击,这时,教师就要在“危难时刻”显身手了,必须瞬息间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驾驭课堂教学方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点化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