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搜集处理能
2011-12-29薛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6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语文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具体是指什么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将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都是新时期摆在大家面前的必须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澄清概念,提高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要求,运用信息学的原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搜集、存储、处理和应用信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作文、口语等语文综合素养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存在误区: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与课文有关的信息全都搜集来,丝毫不经过筛选与过滤,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率;二是搜集信息的方式单一,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出示自己所搜集的信息,而学生无法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容量;三是只重搜集与呈现,不重分析与运用。大量的信息在课堂呈现出来,到底有何作用?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更是稀里糊涂。
二、拓宽渠道,丰富信息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传统、单一的走访、查阅资料,他们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脑、网络技术等多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
1.从书本中获取信息。阅读依然是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课本阅读,更指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使学生养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给孩子的信》这组课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巴金、钱学森、詹天佑以及林肯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从而为课文的阅读提供帮助。
2.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信息。观察生活,也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如学习五下第26课《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水资源知多少”的调查活动,了解家乡水资源的储备情况,调查水资源被污染的有关状况,参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通过参观、调查和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增,从而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提高了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3.从媒体和网络中获取信息。当今的互联网上有着大容量的网络共享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传媒,指导学生从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上迅速获取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式和技巧。例如在组织学生预习四上第三单元《泉城》等课文时,我们可以从网络中提取泉城、九寨沟、荷兰等有关的文字、图片甚至音像资料,对课文的内容建立初步的形象化的认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三、存储整理,制作用好“信息卡”。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只有将其进行选择、加工、重组,使其由“一盘散沙”变成条理清晰的资料库,获取的信息才会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并提炼出主题,建立信息档案,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储存、整合信息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制作“信息卡”。
信息卡通常有知识卡片、作文卡片、习题卡片、资料剪贴等形式。信息卡上的知识应该是和课文密切相关的,这些材料十分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它是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以随身携带信息卡,以及时记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随时把搜集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取长补短。
教师应经常结合课文布置学生搜集信息,制作专题信息卡。如教学苏教版《早》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制成卡片,卡片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鲁迅童年时的经历,也有成年后的逸事,还有他所创作的一部部著作的简介,以及曾经警示和教诲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至理名言……这样直接、间接的信息储存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四、运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我们获取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语文而言,大量的信息最终应该作为一种素材,运用于习作以及平时的口语交际、社会实践之中。如上述关于水资源的调查后,教师指导学生形成一份家乡水资源的分析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制作手抄报和图片展,在学校和社会中进行宣传,以提高全社会对于当前水资源状况清醒认识,达到珍惜水资源的目的。
总而言之,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增强学生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地有机融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