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29陆瑾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6期
陈鹤琴,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在学前教育方面吸取国外克伯屈、孟禄、桑戴克、杜威等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先进思想和有益经验,于1947年创立了系统化的“活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活教育”思想理论主要由三大纲领、五个标准、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活教育的十个特点和十三条训育原则组成。每一点在陈鹤琴的理论中都有完整精辟的论述,学习了这些理论,我反观自己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发现要做的还有很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原来教学也是教师创作的天空。以下便是本人学习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一点体会。
一、“活”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活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是在1939年。陈鹤琴根据陶行知先生批评传统教育“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名言,提出要把这种僵化死板、压抑学生主动性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和有生气的教育。为此,教师就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则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提出,要根据这个宗旨“检讨以往,策励将来,把所有的教材重新估量,把所用的教法重新研讨”,真正做到教师教活书,儿童读活书。就此看来,“活教育”生来就反对“应试教育”。而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正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现代“活教育”。要理解“活”的灵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
1.课堂是“活”的
从古至今,课堂一直是教学的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线。这种方法单一沉闷,扼杀了学生创造欲望。“活教育”理论认为,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热烈而活泼的。比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如果教师只是将它当成一篇童话课文去讲授,显然不会获得良好效果。因此,陈鹤琴的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学、鼓励法教学、比赛教学等原则有了用武之地。
2.教材是“活”的
陈鹤琴“活教育”的课程论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抱着一本课本,而要尽一切可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知识。书本并非万能,“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就是学习,社会就是课堂。比如在教授《火烧云》一文时,文中讲到“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们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一会儿云像骆驼,一会儿云像手枪,一会儿云又像白兔,像绵羊,像公鸡,……学生发言极为热烈。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火烧云》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二、“做”是教学的根本方法
“活教育”理论强调实践教育。三大纲领之一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方法论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所谓“做”,其实也就是活动,即实践。“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因为,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思想也是动作的一种,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们的实践,还孩子们好动的天性,放飞他们自由的思想,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成长。
记得学完了《荔枝》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起初,教室里没有反映,沉默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犹豫地说:“老师,我觉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复兴的母亲为什么明知儿子在安慰她而已,却依然很高兴。”这个问题,学生们刚才已经讨论过,现在她再次提出来,是为什么呢?我问其他学生:“你们明白吗?”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原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他们懂了,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是不理解作者母亲的心理的。
三、“主体性”是教学对象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主角,学生端坐在座位上,教师“填鸭式”的一味的告诉学生知识,似乎学生就是一个容器,只要把知识灌进去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忘记了学生是一个自由活动和有思想的人。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没有自由发挥和创新的温床。就算仅有的一点兴趣和创造,也被扼杀在课堂的正襟危坐中。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关键在于“导”,而不是彻底的替代其发展。联系到语文教学,仍以《小稻秧脱险记》为例,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唱主角,由学生来自由创作,故事法、比赛法、游戏化等,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知道,他是主人,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广泛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导向,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纠正。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