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珠与黑点

2011-12-29张仁标陈军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5期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珍珠,爱不释手。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总觉得碍眼。于是,他心想,如果将这个小黑点去掉,珍珠就会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去一层,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还在;剥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
  其实,生活中,得与失、完美与缺陷往往并存。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本则材料的要旨是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度”,即把握分寸,做到“收而不死”“放而不乱”。据此分析,通过发散思维,考生可从以下角度行文: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生活中,完美无缺的珍珠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没有错,但想要十全十美则不现实。我们只有正视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缺陷,才能走好脚下的路,创造出辉煌。否则只能像材料中的渔夫那样,到头来“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据此,可拟题为“完美的代价”“让黑点与珍珠并存”。
  2.看待事物时,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来看。现实中,玫瑰因有了刺而娇贵,爱迪生因耳聋而少了许多社交,从而一心进行他的发明创造。在强者面前,缺点是前进的动力;在懦夫眼中,缺陷是不可逾越的大山。据此,可拟题为“黑点,就看你怎么看”“正确看待珍珠里的黑点”。
  3.正如没有了负数也就无所谓正数一样,“黑点”其实是“珍珠”的参照物;正因为人生有了缺陷,才使自己有了克服缺陷的动力;正因为不断消除缺点,人生才日趋完美。人类就是在不断地与自己的缺点搏斗的过程中前进的——认识和克服缺点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据此,可拟题为“缺点与完美”“缺陷,其实也是一种美”。
  当然,考生也可以从材料中“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的角度进行立意,论述人生的得失观。
  从文体上来说,本文题适合各种文体。但从整体来看,写议论文更容易把握一些。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细节,小切入,深挖掘,提炼文章的观点,进而议论成文。若写记叙文,可安排主人公在经历人生的“黑点”和“珍珠”后,最终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和人生观。
  另外,考生写作时要具有文体意识:写记叙文,就要有典型的事件过程,突出的细节描写,鲜明的主题思想;写议论文,就要有明确的论点,新颖的论据,横向或纵向的透彻说理。
  
  【习作展示】
  缺陷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唐年年
  因珍珠有了黑点,那位渔夫才有了让珍珠完美的动力;玫瑰因那丑陋的根提供养分,扎人的刺提供保护才有美丽的花朵。缺陷,其实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你仰望夜空中那弯残月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时的你正遭受不幸,也许你会见月伤怀,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朋友,既然你也知道“此事古难全”,那么又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让我们用一颗博大的心去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风风雨雨吧!你瞧,那满天闪烁的星星,都围绕在残月的周围,这何尝不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美景呢?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残缺时,又何尝没有朋友们的关怀呢?你再用心观赏一下这朦胧月色下的景物,这难道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
  当生活夺去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他面对这份残缺,每天坐着轮椅去地坛,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多了一道风景线。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感受着这份残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便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那份母爱的真挚与伟大。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当史铁生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便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这一道风景线,让人多么的刻骨铭心。
  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诠释了生活的残缺之美。阿甘脚部有先天性残疾,还有一些弱智,但他并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母亲告诉他:“孩子,不要管别的,一直往前跑吧。”他为此梦想着,奋斗着,有一天,他终于能跑了。在球场上,他不停地跑着,一次又一次地将橄榄球抛入球门。在战场上,他不停地跑着,救了自己的上司,救了自己的战友。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不停地跑着,跑过金字塔,跑过埃菲尔铁塔,跑过长城,跑过……也许在身体上他是残缺的,但在精神上他勇往直前,一直向前跑,不停地跑——跑出了一条由缺陷通往完美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缺陷几乎是一种常态,总有坎坷需要我们去跨越。当面对这些缺陷时,我们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于是我们人生的舞台上便多了一道用激情与进取交织而成的风景线。
  缺陷也是一种美,也是一道风景线,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模拟评分
  基础等级36分+发展等级17分=53分
  评分依据
  文章开篇紧扣材料,自然引出“缺陷,其实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论点;紧接着列举了残月的风景、史铁生的成就以及阿甘的完美人生;最后联系自己的人生感受,由浅入深地展开充分的分析论证。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作者的话语亲切自然,毫无大话、空话、套话,亦是难能可贵的。把缺陷说成是一道风景线,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颇有几分诗意。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因提倡“无核世界”,为加强“国际外交和人民之间合作”所作的努力于2009年10月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上任不久的奥巴马对世界和平的实际贡献上。有人认为,奥巴马履任总统之职不足九月,尚未对国际社会有何显著的实际性贡献,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奖项颁发给他是“爆冷”“为时过早”“令人吃惊”。不过也有国际政要对奥巴马获奖表示祝贺,很多人为此敦促他为世界和平多做贡献。无论各方如何说,如何论,一切还得看实际结果。而2010年9月15日美国于内华达州进行的亚临界核试验,则是狠狠地掴了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记耳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涵,紧紧围绕“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主题,综合各方意见来确定立意。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解读:
  1.这是一个激励。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奖项授予奥巴马是为了鼓励他向美国的敌人们做出“勇敢而友好”的外交姿态,而不是对他的“和平贡献”的承认。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渴望美国改变其对国际事务的态度。将和平奖颁给奥巴马,或许是为了鼓励美国领导人“继续做出正确的事情”。
  2.这是一个笑话。这个满嘴高谈阔论的人是一个行动的矮子,这实际上是奥巴马明星效应的再次表现。而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也加入了“追星”行列。
  3.这是一个陷阱。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奥巴马供上“神坛”,这个“神坛”应该不像沙发那么舒服,倒更像火坑。耀眼的桂冠并没有为奥巴马处理国际事务提供多少便利,反而给他增加了不少束缚。
  4.这是一种反思。100多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录,正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中国现在的经济和综合国力都有了提升,如果在科技领域内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掌握影响世界的节点,就不能算是“大国”“强国”。
  
  
  【训练习作】
  诺贝尔奖,该怎样面对你?
  □严振宇
  
  对于中国人来说,诺贝尔最具杀伤力和毁灭性的发明不是炸药,而是他所设立的那些个奖。
  ——题记
  1895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立下遗嘱,将920万美元的个人财产作为基金,以其所得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五种奖金(后又增设经济学奖金),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的日子,瑞典皇家学院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诺贝尔奖都会聚焦全世界的目光,牵动全球人的神经。
  2009年诺贝尔奖一经公布,就立刻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口号响亮但未见行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荣获和平奖以及毫无名气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摘取文学奖,无疑是2009年诺贝尔奖的最大冷门。诺贝尔奖,神话or笑话?
  激烈的争议丝毫不会影响诺贝尔奖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和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狂热追求。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华裔科学家高锟,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位出生于上海的“光纤之父”也成为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也算是给中国人的些许安慰吧。
  诺贝尔奖的评选每年都牵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真正问鼎此奖项的人,因此每年诺贝尔奖揭晓之后,国人便郁闷一次。其实,郁闷过后,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
  这些获诺贝尔奖的华裔中,只有一位即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两年时间的新中国基础教育。也就是说,这八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与我们的教育都没有太大关系。他们中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另有两位接受了台湾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也就是说,华裔问鼎诺贝尔奖对我们的教育来说其实只是一种幻象。
  我们的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我国内地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从小便被培养成为应试工具,从入学起就从“学生”变为“考生”,他们的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自然得不到发挥。
  诺贝尔之花应该绽放在思想开放、学术自由、保护创造力的土壤和空气里。而这样的土壤和空气,不正是我们所急需的吗?
  模拟评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9分=56分
  评分依据
  本文例证翔实,说理透彻。文中所举高锟、崔琦的事例,既说明了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距离,又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尤其“他们中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另有两位接受了台湾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一语直击我们的教育弊端,震撼读者的心灵,令人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