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1-12-29曹保顺王纪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5期
【考点阐述】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考查频率上来讲,是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看,考查的常见文言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每年高考必考考点之一,并且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方式主要有:1.判定所选的几个词语的解释哪一个错误或正确。2.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词语的不同意义。3.题干举例提出某种实词现象(如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这一现象符合的选项。4.与现代汉语比较,找出所选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5.通过句子翻译或选择正确的句子翻译来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理解等。
【技法指导】
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辨析外,考生还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方面的知识。
一、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相同的词。这类词常常是命题的重点。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气味,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现在却只表示臭气。3.词义转移。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或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则是贬义词。如:
(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7题)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翻译这个句子时,“既”“行李”“赠遗”“一”为主要得分点。其中“行李”在现代汉语中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之意,而古代汉语中则为“外交使者”,词义发生了转移;另外“一”在现代汉语中常指“最小的正整数”,为数词,而古代汉语中则为“全、整个”之意,词义也发生了转移。因此可译为: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二、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最为常见。一般来说,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兵”为例,兵的基本意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由兵士的集合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等。如: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项中的“及”字,通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到达。(2)追赶上。(3)涉及。(4)推及。(5)等到。(6)趁着。(7)和,同。文中的“及”实际上是表时间的,可译为“等到”。试题用“趁着”这一义项来进行干扰,所以A项是错误的。B项的解释为“不久”,这是“寻”字的常用义。C项的解释为“适逢”,这也是“会”字的常用义。D项的解释为“于是”,这是“遂”字的基本意义。所以正确答案为A。
三、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便可白公姥”一句中的“公姥”只有“姥”字有实在的意义,“昼夜勤作息”一句中的“作息”只有“作”有实在的意义。
四、通假异读。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同只是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通“伸”。异读字是古汉语中保留了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如“王天下”(王,读wàng),语人曰(语,读yù)等。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具有相应的某一新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甚至变了读音。主要包括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数词活用。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等。如: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的“报”是一个多义词,表示报答、报复、答复等,这里指答复,符合文中语意。B项中的“宠”字在句中为词类活用,应当译为“使……荣耀”。B项的解释为重用,是不符合文意的。C项中的“祈”意为恳求。D项中的“法”意思为效仿。所以正确答案为B。
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时,考生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1.联想推断。当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时,考生可以联想课本中有关词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确定其含义。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可联想课本“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具有代词的作用,可翻译为“我”。“不以外夷见忽”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2.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考生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3.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选自《论贵粟疏》)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待甘旨我有旨酒
B.不农,则不地著皆著于本
C.虽有高城深池池鱼思故渊
D.犹不能禁也 良将犹在
(2)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生于不农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素善留侯张良
C.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将军身被坚执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谋事而当(谋划)
B.群臣莫能逮(达到)
C.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好像)
D.吾国其几于亡矣(接近)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谁可而为之(担任)
B.遂用之(任用)
C.善哉,祁黄羊之论也(言论)
D.祁黄羊可谓公矣(公开)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南皮许南金先生,最有胆。在僧寺读书,与一友共榻。夜半,见北壁燃双炬。谛视,乃一人面出壁中,大如箕,双炬其目光也。友股栗欲死。先生披衣徐起曰:“正欲读书,苦烛尽。君来甚善。”乃携一册背之坐,诵声琅琅。未数页,目光渐隐;拊壁呼之,不出矣。
又一夕如厕,一小童持烛随。此面突自地涌出,对之而笑。童掷烛仆地。先生即拾置怪顶,曰:“烛正无台,君来又甚善。”怪仰视不动。先生曰:“君何处不可往,乃在此间?海上有逐臭之夫,君其是乎?不可辜君来意。”即以秽纸拭其口。怪大呕吐,狂吼数声,灭烛而没。自是不复见。
先生尝曰:“鬼魅皆真有之,亦时或见之;惟检点生平,无不可对鬼魅者,则此心自不动耳。”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写出下列黑体词在句中的意思。
(1)谛视,乃一人面出壁中
(2)友股栗欲死
(3)拊壁呼之,不出矣
(4)狂吼数声,灭烛而没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通,咸宁人,金乡侯真子也。嗣父官为都指挥使,将父兵,转战有功,累进都督佥事。永乐七年董营长陵。十一年进封成山侯,加禄二百石。仁宗即位,命掌后府,加太子太保。
时交阯总兵官丰城侯李彬已前卒,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以参将代镇,不协。黎利益张,数破郡邑,杀将吏,智出兵数败。宣宗削智爵,而命通佩征夷将军印,帅师往讨。黎利弟善攻交州城,都督陈濬等击却之。会通至,分道出击。参将马瑛破贼于石室县。通引军与瑛合,至应平之宁桥中伏,军大溃,死者二三万人,尚书陈洽与焉。通中伤还交州,利在义安闻之,自将精卒围东关。通气沮,阴遣人许为利乞封,而檄清化迤南地归利。按察使杨时习执不可,通厉声叱之。清化守罗通亦不肯弃城,与指挥打忠坚守。朝廷遣柳升等助通,未至。
其年十月,大集官吏军民出城,立坛与利盟,约退师。因宴利,遗利锦绮,利亦以重宝为谢。十二月,通令太监山寿与陈智等由水路还钦州,而自帅步骑还广西。至南宁,始以闻。会廷议厌兵,遂弃交阯。
明年,通还京,群臣交劾,论死系狱,夺券,籍其家。正统四年特释为民。景帝立,起都督佥事,守京城。
(选自《明史·王通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父官为都指挥使(承袭)
B.通气沮,阴遣人许为利乞封(暗中)
C.因宴利,遗利锦绮(留下)
D.立坛与利盟(结盟)
(2)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七年董营长陵(总管)
B.智出兵数败(屡次,多次)
C.都督陈濬等击却之(退)
D.夺券,籍其家(登记)
(3)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檄清化迤南地归利(弯曲)
B.会通至,分道出击(适逢,正好)
C.黎利益张,数破郡邑,杀将吏(放肆,嚣张)
D.景帝立,起都督佥事(起用)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