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制胜之七种武器
2011-12-29鲍亚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5期
武器一:巧拟标题,魅力四射
高考作文由于阅卷时间的限制,对于题目要求很高,甚至可以说是题好一半文。亮丽夺目的标题既能扣住读者心弦,为考生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又能迅速激发起阅卷者的好奇心。那么怎样才能拟一个好的标题呢?
一、引起悬念,一波三折。在标题中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表达出来,既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也会让你有话可说。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有的考生把题目拟为“我们忘却的……”,这个题目就很典型,我们忘却的是什么呢?读者一看这个题目便有了很多疑问,自然会产生往下读的强烈念头。
二、逆向思维,引起好奇。对作文中的话题,考生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摒弃惯有的思维定式,对已成定论的事理反过来想一想,然后拟定标题。如读《愚公移山》后写读后感,考生可拟题为“移山不如搬家”;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考生可拟题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拟题,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吸引读者去阅读。
三、运用修辞,生动形象。1.比喻法,即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喻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喻深奥的道理,从而使描述对象或要说的道理显得形象、生动、含蓄,让人产生联想。如“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这个标题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主旨。2.引用、化用法。在拟写作文标题时,可引用、化用一些诗词文章、流行歌词、广告语、熟语、成语等来增添文章的诗意、哲理,从而令人回味,让人深思。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直接引用了广告词,道出了双赢的好处,可谓是恰到好处。3.对称法(对偶法)。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这样的修辞手法就叫对偶。使用对偶法的好处是使标题结构匀称,节奏感强。如“明镜照人,混镜照己”,这个标题结构对称,内容对比鲜明,显示了文章的批判风格。
当然,还可用对比、夸张、反问法等来拟标题,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在此不再赘述。
四、经典改编,印象难忘。考生可以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通常,此类作文的题目便明示了这一特点。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这个标题即化用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五、活用文体,显现特征。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文体创新的基础上的,在题目中直接显现文体特征,使文题“朴”中见“新”,别具一格。如“致法官大人的一封信”“游沧浪亭记”“慈禧太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等。
武器二:开头亮眼,新颖别致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因为开头位于文章的醒目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考场作文的得分。笔者在此简单介绍三种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揭示中心。即作文一开头就把话题或中心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一考生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开头写道:“有人说,人应该懂得仰望星空,否则便会目光短浅;有人说,人必须要脚踏实地,否则就一事无成。而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忘记仰望星空,也不能忘记脚踏实地,否则,我们要么缺少梦想,要么缺少把梦想付诸实践的力量。”开篇即摆出中心,观点明确。
二、点化名言,引语入题。这类开头或以格言,或以俗语,或以诗文,或以故事,或设比喻,然后以此为核心生发开去,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使文章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如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一考生作文《与你为邻》开头写道:“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本文以纪伯伦的名言开头,点明题旨。
三、提出问题,引人入胜。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2010年高考语文辽宁一考生作文《舍得的哲学》开头写道:“舍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高度,是在经历红尘琐事之后,由心底顿悟的一种感觉。正如诸葛亮的那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舍不得功名利禄,何以明志?放不下灯红酒绿,又何以致远?”这篇作文以反问开头,既强化了中心论点,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武器三:结构完整,天衣无缝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模式,这里笔者简单介绍几种不同文体的结构方法。
一、片段连缀,一线串珠。高考中,有的考生利用蒙太奇手法来写文章,将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线索或头绪纷繁的材料组织穿插起来,灵活成文,显示出其才气和应变能力。这在记叙性散文中运用较多。如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一考生作文《水中三境》运用分镜头的蒙太奇手法,篇首开宗明义:“我们站在不同的溪中,演绎不同的角色。”中间部分以物喻人,物与人相对照,三个画面,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结尾再一次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二、一语领起,引人入胜。“一语领起”,就是用一句话领起全段。“一语领起”在内容上,可以紧扣文题,紧扣主旨,紧扣作品的描述对象;在形式上,可以醒人耳目;在作用上,能起到“片言居要,统领全文”的作用。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一考生作文《早》,全篇紧紧围绕着首段“选择一个‘早’的时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来组织材料,以时间逆推的方法向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分别展示了三种不同的生活姿态,很好地诠释了中心。
三、总分结构,效果明显。总—分—总式结构,能收到首尾照应的效果,考生也可以把这种结构变换成总—分式结构或分—总式结构。如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一考生作文《绿色生活》,全文就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开头点出主题,总说: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说:“绿色生活是健康的生活”“绿色生活是和谐的生活”“绿色生活是简洁的生活”;最后再次总结:诗意、健康、和谐、简洁的生活就是绿色生活。总—分—总式结构,让文章思路一目了然。
武器四:语如行云,文如流水
一篇文章的审题立意、结构布局确定后,就要开始行文。行文过程最能体现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在行文中考生应达到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一、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语言表达规范,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语言准确,即要求语言表达恰如其分,能切合文意。语言连贯,指句子之间语意贯通,顺序合理,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如2010年高考语文重庆一考生作文《难题》中写道:“找回青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我们还在‘此情不关风和月’的柔媚中摸爬滚打,我们非主流的自拍,我们的哈韩装,我们的爆炸头,我们的黑眼圈……聚光灯已锁定了我们太多的负面新闻。难道这只是青春的流感。不!我们已病得太重,我们要呼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热血青年。”这段文字,没有生造词语,“找回青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一句说得很准确,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句展开,很集中。
二、行文时要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这要求考生将文章开头结尾的起合,中间过渡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和安排,都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如2010年高考语文重庆一考生作文《难题》的第二自然段就直接从人类行进的步伐,人类生命的意识这个层面去解读难题。接下来感怀:我们找不到内心的坚持,找不到崇高与道德,更找不到内心的精神家园,这便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最后,以“谁来告诉我该如何解答这个时代的难题”设疑启下,进入结尾部分。事、理、情相映成趣,摇曳生姿,发人深思。
武器五:文句多变,高人一筹
文章要有文采,语句除了要通顺外,还应该做到生动形象,长短句变化,错落有致。因此,考生写作时应力求做到使抽象材料形象化,形象材料具体化,具体事理哲理化。同时,还应该适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用各种特殊句式。为了不使文章显得单调乏味,在句式的选用上还应该做到整散结合,长短变化,雅俗共赏。此外,在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也能使自己的文章高人一筹。如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一考生作文《和谐之美》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将和谐之美阐释得颇具诗情画意。全文长短句变化,整散句结合,意境优美,是一篇优秀的文采飞扬的考场作文。
武器六:结尾精彩,含蓄深远
好的文章结尾或巧,或俏,或翘。巧者,精警凝练;俏者,生动形象;翘者,含蓄深远。考生要达到“巧、俏、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自然收束式。这种结尾方法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完,文章也就结束了,不再作其他的叙述。一般来说,事情的结果也就是文章的结尾。如2010年高考语文江西一考生作文《找回童年》的结尾写道:“假期很快结束了,我又背起书包回到了学校,重新扎根于书丛之中。但在那里,已不再只有无穷无形的压力,更多的是我那久违的童年的欢笑,童年的心。”这一结尾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二、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致力于引申文章主旨,揭示某种人生真谛。这种方式往往运用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达出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收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2010年高考语文福建一考生作文《换个角度会很美》的结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当你为错过太阳流泪时,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请用你的智慧与勇气,选择一个新视角。记住吧,换个角度会很美。”引用当代诗人顾城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三、欧·亨利式。文章的结尾不是按故事情节的一般逻辑来处理,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安排人物的最终命运,从而使文章既惊奇又有力。这种结尾方式通常称为“欧·亨利式”。
武器七:卷面整洁,字迹漂亮
卷面是考场作文的脸面,不容忽视。考生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给作文留足时间(一般是考试时间的45%~50%);二是要对卷面予以足够的重视,每写一个字都应想到这是作文的脸面,力争把每一个字写得易认,工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