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请缨的壮士悲情
2011-12-29祝伟红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4期
两宋王朝是一个需要英雄也是不断呼唤英雄的时代,但两宋王朝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朝代。面对其他政权的挑衅和侵袭,与宋朝廷软弱表现相反的是一些文人雅士、名臣战将,他们将一腔热血、满腔忠愤唱响云端,行于实践,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值得后人缅怀的英雄赞歌,正所谓“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虽然,当时的北宋王朝还没有面临着王国的危机,却已经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警觉,他们纷纷提出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于文化上的改革措施或改革主张,更有甚者,有的文弱书生把终生的理想和抱负寄予于战火硝烟,如贺铸和苏轼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贺铸,字方回,生于公元1052年,政治北宋边疆多事之秋。早年的贺铸做过武官,后来脱颖而出成为以词名世的著名文人,这在北宋词人作者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实际上,对于贺铸来说,独一无二之事绝不仅仅于此。如,他出身贵族,是宋太祖孝惠皇后的族孙,身上流淌着高贵的血统;他家道中落,沉沦下僚,却能够与妻子白头偕老,相敬如宾;他容貌丑陋,与常人迥异,被人讥称为“贺鬼头”;他性格豪放,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少年时意气任侠,喜谈当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因此终生郁郁不得志;他博学强记,长于度曲,常捡拾前人诗句,自铸新声,还曾不无得意地表示“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他的词,自成一家,风格多样,或为盛丽、或为缠绵、或为工丽、或为妖冶、或为幽洁、或为悲壮等等,各种不同的气派集于一身、兼而有之,令人称奇。
在贺铸的词作中,最后代表性的莫过于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昂光辉的《六州歌头》,这首词充分地便显出他鲜明的个性特征。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说他“豪爽精悍”,“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叶梦得《贺铸传》则说他“喜剧谈天下事,可否不略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无遗词,故人以为近侠”。贺铸自己也说:“铸少有狂疾,且慕外监之为人,顾迁北已久,尝以‘北宗狂客’自况。”(《庆湖遗老诗集自序》)所以豪爽之气、侠客之风、狂士之态应该是贺铸的精神主体。而这首《六州歌头》正是这样一首寓豪士、侠士和狂士于一体的自况生平之作。龙榆生评说此词:“全阕声情激壮,读之觉方回整个性格,跃然于楮墨间;即以稼轩拟之,似犹逊其豪爽? ”(《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其极意推崇之情,溢于笔端。
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闻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北宋开国之初,出于怀柔政策及稳定边疆的考虑,宋王朝授予党项族首领李彝兴以太尉官衔。李氏在其统辖的地区建立起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在太祖、太宗恩威并施之下,还是臣服于北宋王朝的。一直到宋仁宗景佑元年,即公元1038年10月,李元昊经过精心准备与策划,建国称帝,号称“大夏”,不仅侵扰北宋西北边疆,掳掠北宋的人口、牲畜、财物,还屡次打败前来征讨的北宋大军,一时间西北边疆吃紧,北宋王朝只好故技重施,以输币纳贡的方式换来暂时的屈辱的和平。宋神宗时,王安石进行了变法革新,整军抗战,曾一度改变了对西夏作战的不利形势。但在变法失败以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执政,他们不仅完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而且恢复了对西夏军事上的妥协。宋哲宗元佑元年春,司马光提出要把米脂等西北要塞拱手让与西夏,得到守旧党人的随声附和,一时间投降妥协氛围弥漫朝野。此时,身为下级军官的贺铸,虽自知人微言轻,却始终关心国事。作为远离京师、远离统治中心、在地方为官、怀才不遇、不受重用的贺铸,将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满腔孤愤、抑郁不平融入己作,充分表达了他有心报国、抗击西夏、保家卫国的情怀,也透露出无路请缨、杀敌无由、吴钩空置的壮志未酬、满腔悲愤。这也代表了当时广大下层人民要求抗战、反对投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边境安定的强烈呼声。即使在今天,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依然闪耀着现实主义的精神,照耀在我们的上空,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路。在祖国尚未完全统一的前提下,在周边局势隐患不断的局面下,部分心怀叵测、居心不良之徒不也是在打着“顾全大局、维护稳定”等的幌子,冠冕堂皇地推行司马光式的妥协主义、投降主义吗?
这首词上篇通过对自己在京都六七年任侠生活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刚强武士的生动形象。一是写出了一群少年武士在性格上“侠”的特性,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他们正义在胸,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豪侠纵气。二是写出了自己与这些少年武士们任侠的行为。他们轻车簇拥,驰逐京郊;他们吵嚷无忌,豪饮畅谈;他们驾鹰驱犬,猎扫敌巢。通过对这群少年武士精神面貌和任侠行为的主体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些年轻人的生命活力、旺盛精力以及渴望战斗的激情。然而,在上下阙衔接处,以“乐匆匆”和“似黄粱梦”作为文意转折、情绪变换的关键。青年时代的任侠英雄生活虽然欢快,可惜流年易逝,风雨飘飘,一切就像一场黄粱美梦,当他回首前尘往事,也只是剩下一片烟霭纷纷。映入眼帘的,不再是那朝气蓬勃、龙腾虎跃的青年壮志,也不再是那赏心悦事、豪气干云的无愁;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的宦海沉浮和沉沦下僚,特别是那无路请缨、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悲情和孤愤。
下篇他说,自己离开京城带外地任职,乘坐着一叶孤舟漂泊在寂寞的旅途上,流水无声,树木无语,唯有明月相伴。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清冷的河面,那层层荡开的波纹一圈圈扩大,至今还在大海中激荡。误入污浊的官场,也就如鸟如囚笼,如果真能像陶渊明那样弃官而去,真正地归隐山林,成败荣辱不计于心,也还落个清净。而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又怎忍心袖手旁观。自己却又不能杀敌疆场,快意恩仇。多年积郁在心底牢骚不吐不快,就像决堤的黄河水,后浪赶着前浪,从嗟叹个人的不幸遭遇扩展到与自己有类似经历而郁郁不得志者的呐喊不平,并最终把言语的锋芒指向了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阶级。如果说,太平时节军人不受重用,那还情有可原;而如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用人之际,需要既有热血激情又有学识胆力的英雄人物来振奋人心力挽危局。然而,朝中尽是投降妥协之音而无阳刚抗战之气,爱国将士空有一腔抱负而无用武之地。他不仅痛心疾首:军中号角声已起,战事正酣,而我这悲愤的老兵,却不能亲临战场生擒对方敌酋,随身佩戴的宝剑也在秋风中爆发出愤怒的吼声。至此,那个年少时曾飞鹰走狗的五陵侠少,已经完成了他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形象的转变,形象高大而丰满。
实际上,贺铸的一生是比较凄凉的。他一直任地方下级官吏,他的热情和他的才学得不到施展,壮志凌云只换来了岁月蹉跎、过眼云烟、镜花水月、一事无成。他在晚年居住在“企鸿居”,并作了一首著名的《横塘路》,以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映照了自己怀才不遇又不肯与俗世同流合污的孤洁与悲愤的一生,与《六州歌头》中“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所表达的境界何其相似。
在月被云妨、秋风萧瑟的黑夜,作为忧时伤势侠士、沉沦下僚才人的贺铸独自吟咏着《六州歌头》,在回忆中仍然没有忘记千年以来的孤独寂寞。而我也只能凭窗而立,静静地倾听他无奈的述说,天明以后,我还要从他营造的压抑氛围中突围而出,去寻找与他既有相似之处又绝不相同的苏大学生的府邸。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