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应用
2011-12-29卜一丁张娜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4期
摘要: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艺术手段,著名导演张艺谋更是将这一手段发挥的淋漓尽致,登峰造极。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他执导的电影不论在思情意旨上,还是在电影美学探索上,都给中国观众、电影界乃至文化界带来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摄影师出生的他对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不断求索与创新。
关键词:张艺谋;色彩
电影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作为视听艺术,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语言”的独特性。比如:文学是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用声音来论释,舞蹈用动作来叙述,而电影则用画面来表现。而画面当中,色彩所占据的分量无疑是很重要的。张艺谋可能对色彩有天生的鉴赏力,或者是由于摄影训练的影响,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在哪个是很精妙。色彩频繁而不多余,浓重而不俗气,超越现实而令人感到真实。
(一) 多重意境的“红”色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兜肚、红衣女子等等。在影片的布景上,他也格外注意色彩的搭配,就连家庭的室内装饰都令人难以想象地运用了各种鲜艳的颜色,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更隐喻着看似平静的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怪诞的问题。
《红高粱》中,红绒花、红盖头、红轿子、红兜肚、红高粱、红红的高粱酒、夕阳、鲜血、大火以及“我奶奶”透过红盖头看见的红色的天与地、“我爹”眼中的主观化了的血红太阳、血红天空和血红的高粱在飞舞。这红色基调,经过张艺谋的修饰与夸张,一切都具有了无限的文化意味,携带了主观的审美信息。它既象征着青春、生命、自由,又喻示着为争得这种自由同扼杀自由的恶势力所进行的充满血与火的肉搏以及付出的代价。《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在这一片沉重的灰色迷雾中能有一点暖色调——红色,无疑会给人以一丝慰藉、一丝希望。这一点可怜的红色对那些女儿们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有多大?她们可以为这一点红色长跪不起,可以因为它焚烧后而万念俱灰……这一点红色虽然是希望,但更多地让人觉得是一种绝望,一个女人一生的绝望。
(二) 色彩细节的艺术魅力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在影视作品里面,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现,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来完成的。张艺谋能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细节通过精心的富有匠意的点染,而赋予它鲜活的生命。《红高粱》里“我奶奶”与“我爷爷”野合,“我奶奶”的红嫁衣在绿色高粱注视下,鲜艳夺目,点 与 面 的色彩构成呈现给观众的是人与自然两种生命形态的统一,是生命与生命的撞击《菊豆》中的五颜六色染布、血红的染液与菊豆和天青对性的恐惧和渴望在情绪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幽深、牢笼般的宅院,凄凉夜色中幽灵般的大红灯笼,“点灯”、“挂灯”、“封灯”、“捶脚”、“捏脚”等,无不暗示这深邃的大院正在上演一出出不可告人的悲剧。在色彩的运用上,一般来说,黑白片适于表现严酷的历史,适于表现严肃的题材;而彩色片能够传达欢快、喜庆、幸福、热烈等积极的情绪,但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对“现在”的叙述,选择的是黑白胶片,对“过去”的描述,用的却是彩色胶片。因为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过去”发生的是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用彩色来表现是最好不过的。
(三)画面色彩的和谐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不断求索与创新。色彩,最大众化的艺术手段。张艺谋对色彩极为敏感,他认为“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因此他自觉地把色彩作为艺术运用手段。
《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满眼都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满眼毫无生气的黄土,影片的色彩也是以昏黄为主,给人一种朦胧、昏黄的感觉,再加以红门帘、红花轿、红棉袄等多处出现的红色以及延安农民的黑裤和白羊肚手巾,取其色彩的单纯浓郁,却是色彩鲜明,在昏黄中透出了点点生机。
张艺谋的电影是真正的艺术,是时代的杰作。他拍摄的电影所表达的含义,无论是画面的说明力还是内在意蕴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地思考与体味的。张艺谋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导演,更多的是引领我们去探索艺术奥秘的先驱者。他电影中的画面色彩丰富绚丽,含义深刻,让人能从影片中感悟到更深刻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张会军.《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