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情与词
2011-12-29马金莲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4期
摘要:闺中少女无忧无虑,婚后生活甜甜蜜蜜,晚年国破家亡孤孤寂寂,独特的个人经历,不同寻常的情感变化历程,“情”成就了李清照,成就了李清照的词。
关键词:李清照;人生历程;情感变化;词;审美感受
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只有饱含作者真挚情感的作品才会产生永久的魅力。“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达到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正取决于作品所表现的浓烈情感。词人以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一生的情感历程:闺中少女的欢乐之情——婚后少女的闲愁之情——晚年嫠妇的悲凄之情。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女性作家能够自始至终地多侧面地抒写和表现自己思想与情感的全部历程。这正是李清照跻身一流作家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其词的情感表现及其成因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书香气味浓郁的仕宦家庭。宋史记载其父李格非“工于词章”、“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当时的文坛上颇负盛名。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好的文学素养。这使得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育。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清照的家庭,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天真少女和身心相对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因此,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充满着欢乐,洋溢着情趣,正是词人少女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的词作,作者以欢快轻灵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讴歌和少女朦胧的爱情的抒写,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闺中少女的欢乐之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者通过“沉醉”、“ 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逐步推进,把一个少女流连忘返、尽兴畅游的荡舟活动写得酣畅淋漓,引人入胜。欢快的气氛洋溢始终。早期还有一首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自由自在的少女就象一只快乐的小鸟尽情嬉戏。“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几个典型的动作,不仅写出少女的婀娜、妩媚,而且还写出了她的娇羞、好奇、爱恋而又带点狡黠的神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的纯真少女形象。李清照早期还有一部分词抒写闺中少女对朦胧爱情的向往与憬憧。《浣溪纱》“绣面芙蓉一笑开”写一位痴情女子主动写信给自己的心上人倾述衷肠,并提出“月移花影”时再来相会的要求。此词语言自然活泼、格调欢快明朗。
李清照拥有健康幸福的早年生活,较少受到封建礼建的压抑。因此,早期词作中的少女形象是天真、开朗、活泼、聪慧的。她们热情好胜,憨态可掬,宛如没有锁进笼中的小鸟一样活泼欢快,不同于那些受封建礼教束缚、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贵族闺秀,带有更多的天然情态。词人正是通过对自己闺中生活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生活的欢乐之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二
封建时代的婚烟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对陌生男女在性格、爱好、志趣等方面往往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婚烟状况完全凭借运气,夫妻之间少有恩爱可言。文学史上这方面的悲剧比比皆是。而李清照则是幸运的。她18岁时与诸城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情投意合恩爱深挚,婚烟生活十分和谐美满。李清照作于南渡后的《金石录后序》,以大量的篇幅,追忆丈夫情趣相投的美好生活,夫妻深情,款款流露:
余性偶强记,每饮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荼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荼倾复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史书百家,字不元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狗马之上。
夫妻写诗填词,属文著忆,切磋才艺,或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或弹琴下棋、写字作画不曾有过任何嫌隙。正所谓爱得愈深,别情愈苦。每次小别,都激起了词人感情深处的阵阵涟漪。因此,抒发婚后少妇的闲愁之苦,便自然就成了时期词作创作的主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词,把自己对丈夫热烈真挚的爱情和相思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此情无计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对内心情感和变化的巧妙、细腻的捕捉。由外表及于内心,深刻地表现出难以排谴的相思离别之情。这种刻骨的爱怜思念,委婉动人的情感和欲望的火焰,在李清照的词中时常燃烧。“犹把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春怀》)。道尽了词人思念丈夫的九曲情肠。《醉花阴》一词不仅写得一往心情深,而且文雅优美。词云“薄雾浓云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论是白昼还是夜半,无论是佳节还是饮酒,无不清冷孤单,凄怆幽怨。作者以萧瑟的秋菊来比喻闺中少妇因孤守空房而消愁,又用一“瘦”字贴切地表达了词人销魂荡魄的相思之苦,真可谓情浓意密,悱恻动人。
闺中少妇的离愁别绪,是作者生活感受的真实写照。她所抒发的是她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这和一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玩弄文字技巧的形式主义作品有着根本的不同。没有直接生活感受的作家, 仅靠苍白无力的语言文字 是很难写出这样情深意绵的作品来。这一点是“花间体”词人和其他男性作家所不能具备。
三
靖康之难后,宋朝廷南渡。国家的不幸和由此而造成的一连串个人的不幸,带给李清照的是身心难以承受的摧残:安定温馨的生活突变为长时期的颠沛流离,苦心搜集的金石书画丧失殆尽,美满的婚烟竟变成了畸零的孤孀……国破、家亡、夫死,前后两处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与个人遭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词人心灵上造成了永难愈合的创伤。后期作品里的主人公再也不是闲愁索怀的深闺少妇,而是饱经忧患的嫠妇,注入了较多的辛酸哀怨,其中有个人身世之感,更有国破家亡之恨,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灾难凝结在一起,使晚年词更加哀悉凄苦。这在《声声慢》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经愁字了得!”在短短的97个字中,概括而集中地展示了南渡以后词人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这是一个历忧患,备受折磨的心灵的倾诉。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辛酸的血泪。是的,过去的一切都消失了,但中原故土的沦丧,丈夫离去,流落江湖的凄凉暮年,这些郁积在心头的创伤和阴影,却是难以平复和抹掉的。在这个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晚来的寒风,南来的雁儿,憔悴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雨声,深深地触动着词人的满怀愁绪。寂寞凄凉的气氛包围着她,闷得她透不过气来,愈来愈浓,愈来愈深,最后以一个反诘的口吻结束全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把人的忧思愁绪推向高峰。同样是愁,同样是苦,但这种难以抑制的痛楚之情与《醉花阴》的萧洒疏朗的情调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无望的愁,再也无法排解的愁,后者则是一种甜蜜幸福的闲愁。
《武陵春》也是李清照后期之作。“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没有任何雕啄,却写尽了词人那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内心痛楚。《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她元宵佳节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把“物是人非”写得生动具作,词人的心境写行淋漓尽致。同是佳节盛日,但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突变,哪有心情去欢度元宵、观灯赏月呢?华灯笑语,只能引起好流落异乡的惆怅,引起她对沦陷的故国家园的深切怀念。“怕见夜间出去”6个字,写尽了好的沉痛与凄楚。“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边孤寂,一边欢笑。这更衬出她内心强自抑制的酸甜苦辣,调更凄惨,情更悲苦。南宋末年,刘辰翁读了此词不禁“为之涕下”,甚至三年之后,“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并依声和词,“又托之易安自喻”(《须溪词》卷二)可见这首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称唐代诗人杜甫是“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杜甫研究论文集》)—辑,梁启超(《情圣杜甫》),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我们细读李清照的主要词作,就会感到借用“写情圣手”来评判她,并不过誉。无论是抒写闺中少女的欢乐之情,婚后少妇的闲愁之情,还是晚年嫠妇的凄楚之情,皆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选》),无不渗透着动人之情,读起来使人感到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感动了不同时代的读者。而李清照所以如此善于言情,正如前言取决于她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大家女子能够与一个志趣相投的伴侣倾心相爱又是天大的幸事,而与之生离死别乃是人生最大不幸,这一切都是李清照的切身经历。因此,李清照能够在宋代理学流行的年代,越出“非礼勿思”的雷池,敢爱敢恨用自己的词笔大胆倾吐热烈的情感、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生的心路历程,因而赢取得了当时和后世的赞誉。宋以后不少作家和她的词,但没有一个人的词超过或者赶上她的原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李清照那样的生活实感,写出来总有隔靴搔痒之嫌。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