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修辞研究溯源

2011-12-29刘瑞琴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4期

  摘要:修辞学是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言理论。英汉修辞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本文重点探索了英汉修辞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了不同时期英汉修辞研究的共性和特性。
  关键词:英汉修辞研究;对比;回顾
  
  一、英语修辞研究
  西方的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这里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或雄辩术,更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至今还闪烁着光彩。在中世纪的欧洲,修辞学是“七艺”之首,它和语法学、逻辑学合称为“三艺”,是文化人所必修的。
  英语修辞学传统起源于16世纪。16世纪前的西方修辞学著作几乎都是用希腊或拉丁文撰写的。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传播,英国也受到了影响,由此产生了对古典作家所创作的非基督教文学的兴趣的复苏。随着英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地位和所取得的成绩的自豪感日趋增加,他们对自己所使用语言的自豪感也就相应增加了,有些学校的校长们也就开始用自己本国的语言编写教科书,用自己本国的语言来教学生们演讲和写作。第一本得到广泛承认的英语修辞学著作是托马斯·威尔逊的《修辞学艺术》。《修辞学艺术》精雕细刻的篇章结构和格局代表了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文章结构的典范。16世纪后期安杰尔·戴出版了《英语秘书学》一书,推动了实用修辞的发展。
  17世纪初统治修辞学的拉米斯学说把修辞学局限于文体风格和演讲技巧两艺之中,认为觅材取材和布局谋篇其实属于逻辑学之范畴,因为逻辑学是追求真理的学科。但是随着实验性科学和归纳性推理替代了演绎逻辑成为研究的标准,拉米斯的二分法就引起了争议。西塞罗的修辞观把传统的五艺都归在其中,因此又一次成为修辞研究的基础,并在17世纪和18世纪一直都如此。传统的修辞学在17世纪末与历史、诗歌、文学批评和所谓的纯文学等的联系紧密起来。纯文学家们崇尚古典作家和演说家,把古典修辞学的规则运用到对文学的评论之上。弗朗西斯·培根的心理学观点对修辞学产生了较为深刻而又直接的影响。在《学问之发展》中,他认为修辞学的作用是把理性运用到想象以使意志感动。培根认为想象和理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功能,但它们又必须合作,这一观点是他对文体风格所作论述的基础。因为他认为想象受理性的支配,所以他提倡内容优于形式,他不赞成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派的观点,因为他们轻视内容强调词藻,但是他也不完全忽视文体的作用。
  18世纪的英语修辞学研究对古典思想产生了质疑,最后结束了古典修辞学体系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修辞学著作大约有六七千本。在19世纪最初的75年中,坎贝尔、布莱尔和惠特利是在英美学校中影响最大的三位现代修辞学家。虽然布莱尔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修辞学家,但现代的修辞学教师们却更推崇坎贝尔和惠特利。坎贝尔和惠特利都不是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到那时他们的修辞学都有着坚实的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20世纪西方修辞学终于冲出了低谷,又一次成为一门重要的跨学科的理论。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重新发现,修辞学能够解决传统的意义理论所提出的问题。由于他们运用话语对修辞学进行了彻底改造,修辞学的内容丰富并加深了,它成为一种把语言作为社会行为的理论,成为一种把目的和解释作为意义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这一发展的理论依据是,知识由论辩生成,思想和理念是通过话语来扩大其范围。简而言之,修辞学已成为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言理论。
  二、汉语修辞研究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见解。那时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都很重视语言和语言表达问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辞达而已矣”,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孔子善于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所谓“寓言”,就是引证神话式的幻想故事来阐明事理。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并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譬”(比喻),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韩非非常重视寓言、笑话、民间故事的修辞作用。在《说难》中,他还强调看清交际对象的重要性。他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它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开创、引导的作用。
  魏晋之后,文学创作有了重大发展,文学批评也十分活跃,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关于修辞学、风格学、文章学的专论和专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还谈了不少修辞手法;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元王构的《修辞鉴衡》、明高琦的《文章一贯》、归有光的《文章体则》、 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汤表的《读书作文谱》、吕璜的《初月楼古文绪论》、薛福成的《论文集要》等,这些作品虽然大多数都不是专门讲修辞的,但是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修辞问题。历代的诗话、词语、文论中,也有不少修辞方面的论述。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引进国外修辞学,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一种是辑录中国古人的说法。 在西方和日本修辞学的影响下,一些修辞学论著相继问世。20世纪前五十年中,最重要的汉语修辞学著作是:唐钺的《修辞格》,王易的的《修辞学通诠》和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修辞格》是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向的一个关键性著作。《修辞学通诠》开创了现代修辞学理论思维的新局面。《修辞学发凡》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修辞学体系,被认为是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解放后,汉语修辞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著作。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瓌一的《修辞概要》,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语法修辞讲话》开创了语法修辞融为一体的新风,重视联系实际。《修辞概要》生动活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通俗简明,比较实用。《现代汉语修辞学》自成体系,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是很值得注意的。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使用实用汉语修辞仍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许多大学开设了有关课程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和介绍修辞知识的书籍、杂志等,同时还涌现了大量修辞学研究的专著。例如:郭绍虞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倪宝元的《修辞》、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等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了,如修辞学理论,修辞学史,作家、作品的修辞艺术,修辞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国外修辞学研究评介,等等,都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中有的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领域。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总之,从英语修辞学和汉语修辞学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各自的传统渊源。如今,修辞学已成为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言理论,进入了一个追求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该拓宽研究思路、增加研究内容,从而丰富修辞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刘瑞琴、石绍云、韩淑芹.汉英辞格对比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 刘瑞琴、韩淑芹、张红.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彭增安.语用 修辞 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该论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09CX04093B。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