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特曼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风格

2011-12-29于翠叶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4期

  摘要:沃尔特·惠特曼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文章首先分析了惠特曼诗歌的思想特征:1. 歌唱自我;2. 歌唱民主。然后作者探讨了惠特曼诗歌的艺术风格:1.以自由体诗形式,展现流动的生命力和奔放的气势;2.通过原始意象,增强艺术感染力;3.以“双性视角”,达到双性共生的完美境界。惠特曼的诗歌不仅对美国现代诗歌有着较远的影响,对我国的新诗运动也产生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沃尔特·惠特曼;诗歌;《草叶集》;思想特征;艺术魅力
  
  文学巨匠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0年-1892年)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浪漫主义诗集《草叶集》,里面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其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草叶集》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诗人站在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讴歌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惠特曼的诗歌,无论主题思想或艺术风格,在美国诗坛上都有较大创新,推动了“自由体诗”的发展,使英语诗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一、惠特曼诗歌的思想特征
  惠特曼作为世人瞩目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无处不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纵观《草叶集》,我们便可以看出贯穿于其中的两根思想红线:一是歌唱自我,一是歌唱民主。
  1.歌唱自我
  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惠特曼这样描述自己写《草叶集》的动机:“在我的事业和探索积极形成的时候(我怎样才能最好地表现我自己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和民主?),我就看到,那个提供答案并让一切事物无论走多远都得回到它那里去的主干和中心,必然是一个彼此同一的身体和灵魂,一个个性——这个个性,我经过多次考虑和沉思以后审慎地断定应当是我自己——的确,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这个“自我”集中体现在气势恢弘的长诗《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中,这是惠特曼最早写成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长诗,也是百余年来西方出现的最伟大的诗歌作品之一,这首诗从诗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开始,探讨了人生诸方面,表现了诗人三十七岁时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他一方面要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相接触,同他们一起劳动,为他们分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赋予自己以超人的神力,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体,不妨说是一种积极地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全诗,不难看出这个“自我”没有半点自我赞美的含义,它是关于整个人生寓意的特殊的发现。诗人把“自我”喻为美国的生活,通过各种不同的联想,描写各种不同的人物,全诗自始至终是一个主人公在滔滔不绝地对话,大声地赞扬,尽情地狂欢。“他”在揭露和抒发人生的奥秘,谈论对世界的认识,表达对未来的憧憬。
  《草叶集》的主旋律是人类之爱,诗人在他的许许多多诗歌中对“自我”的歌颂则是肯定人的力量与智慧的基础。诗人在他的另一首长诗《大路之歌》中写到:“从这时候起我使我自己自由而不受限制,我走到我所愿去的地方,我完全绝对地主持我自己。……我在广大的空间呼吸,东边和西边属于我自己,北边和南边也属于我自己。我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好,我从没有想象过我有这么多的好品质。”事实上,惠特曼的自我既是一颗脱去虚伪外套的还原本来面目的灵魂,又是一颗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跟他们平等的灵魂。这个“自我”并非专指诗人自己,而是人民大众的一个代称,“在一切人身上我看出了我自己,没有一个人比我多一棵或少一棵麦粒,我对我自己的一切褒贬对他们也同样适宜。”在赞美他自己的同时,惠特曼赞美了全人类。在《自我之歌》中诗人把“自我”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贯穿与《草叶集》自始至终的“自我”又要比“《自我之歌》”中的“自我”更加辉煌,开阔,充实。在强调他诗歌的个性力量时,诗人说:“《草叶集》试图把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美国19世纪后半期的那个自我)自由、饱满、真实地记录下来。”
  2.歌唱自由民主
  惠特曼把世间的万物看作“超灵”的体现,因而万事万物都是“神圣”的,这个观念成了他民主思想的核心,其诗集取名《草叶集》就是他民主思想的真实体现。
  惠特曼一生经历了美国资本主义初期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经历了美国反对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并取得胜利的时期,诗人幼年的贫困生活和当时美国民主浪潮的呼唤,激发了诗人为争取自由、民主、平等,为争取黑人奴隶的解放而大声呼唤,放声歌唱。打开《草叶集》就向打开音乐的大门,可以听到诗人在引吭高歌,歌唱劳动人民,歌唱自由、民主与平等,歌唱奴隶的解放。“我要求人民即那些成群的群众,人民的全体: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我要求他们占有属于他们的一切,不只是一小部分,也不是部分,而是全部,我支持一切能够使人民获得适当机会的任何措施——让他们更充实的生活,我要求他们享有应得的权利。”这些话表明一位诗人不屈不挠的政治思想,并且诗人一生都在为自由民主而奋斗。
  惠特曼积极参加废奴运动,以满腔激情写下著名诗篇——《敲吧!敲吧!敲吧!》,诗歌表达了军民团结与奴隶制度进行殊死搏斗的英雄气概。诗人反奴隶制立场清楚地表明了鲜明的民主思想。他早在内战前就发表《奴隶以及奴隶买卖》,抨击这一吃人的奴隶制度。他在著名长诗《自我之歌》中叙述了他收留逃亡奴隶,对奴隶的同情和友好的态度,表现了他满腔的民主自由的思想。消灭奴隶制后,惠特曼为林肯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诗篇。在《啊,船长,我的船长》中,诗人把林肯比作“我的父亲”,表达了自己对林肯的深情和敬仰,也是对民主自由的深情和敬仰。
  二、惠特曼诗歌的艺术风格
  惠特曼的诗作全部收在他的《草叶集》里,诗人在《草叶集》里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诗歌的原动力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认为:“最好的诗就是具有最完美的东西——对耳的美,对脑的美、对心的美、对时间与地点的美,不满足美的种种不同的需要就不能有真正的诗。”惠特曼的诗歌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1.以自由体诗形式,展现流动的生命力和奔放的气势
  惠特曼冲破英语传统格律诗歌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更接近于音乐、舞蹈艺术表现手法的自由体诗歌。他的诗行长短不一,不押韵,更不以传统的抑扬格或扬抑格等为顿挫单位,而是以短语、短句为顿挫单位形成语调、语气急徐高低的自然结构,通过若干语法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平等结构或重叠结构,使诗意逐渐达到高潮,形成一种内在感情和心理上的后浪推前浪式的韵律。 虽然在当时它难与被人接受,但历史证明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江河大海是惠特曼诗歌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惠特曼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海洋、河流、航行着的船这类流动性的自然客体在诗歌中不断重复出现,表现出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然界和心灵界奥秘不懈的探索。在他早期的诗歌《船启航了》中,年轻的诗人唱到:“看哪,这无边的大海,/它的胸脯上有只船启航了,张着所有的帆,甚至挂上了它的月帆”;在他的中期诗歌《横过布鲁克林渡口》中,诗人咏叹着:“向前流呀!河流哟!和涨潮一起涨,和退潮一起退吧!/ 嬉戏吧,高耸的海浪和扇形的海浪哟!”他后期的诗歌中有《向印度启航》,这里诗人再次直抒胸臆:“啊,我们已再也不能等待,/ 我们也启航呀,灵魂,/ 我们也欢乐地驶入茫茫大海,/ 驾着狂喜的波涛无畏地驶向陌生之地,/ 在飘荡的风中,自由地吟咏着,唱着我们愉快的探险的歌。”《草叶集》中与海洋和河流有关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黑夜中在海滩上》、《海里的世界》、《夜里独自在海滩上》、《为所有的海洋和所有的船只歌唱》等等。
  
  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如同一条汹涌澎湃、激荡起伏的河流勇往直前,气势豪放,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都隐含在这流动之中。这样的表现手法对读者心灵上的冲击力超过传统的律诗。
  2.通过原始意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原始意象富含文化信息,能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增强审美情趣。惠特曼在创作中善于通过原始意象,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在《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的时候》这首动人的挽歌中,诗人把紫丁香作为中心意象,怀着对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无限的敬爱和怀念唱到:“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开发的时候,那颗硕大的星星在西方的夜空陨落了,我哀悼着,并将随着一年一度的春光永远得哀悼着。”在这首悼念林肯总统的诗歌中,他不仅选择了作为哀悼之花的紫丁香这样一个原始意象,而且把它与春天、绿草、灰白的碎石并置在一起,形成意象并置,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在春天的怀抱里,在大地上,在城市里中,在山径上, 在古老的森林中,那里紫罗兰花不久前从地里长出来,点缀在灰白的碎石之间,经过山径两旁田野之中的绿草,经过无边的绿草……”“啊,死哟!我给你盖上玫瑰花和早开的百合花,但是最多的是现在这最先开放的紫丁香,我摘下了很多,我从花丛中摘下了很多小枝,我满满地双手捧着,撒向你,撒向一切棺木和你,啊,死亡哟”!一个生命,尤其是一个伟大的生命,消失了,再也见不到了,他留给活着的人的是无限的思念与悲痛,这种思念与悲痛通过某个意象得到表达,忆者的情感得到宣泄,心灵得到抚慰。
  在惠特曼的诗歌中,紫丁香只是一个例子。其它原始意象还有很多,例如:星辰日月、朝夕海浪、黑夜风暴、雷鸣电闪、冰雪雨水、父亲、儿子、藤蔓、幼芽、处女膜、女巫、幽灵、十字路口的大教堂等,这些意象在西方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作为具有深远文化内涵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它们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原始意象是人类集体意愿的体现,艺术通过原始意象发掘出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实,唤醒沉睡着的人类生命力和创造力。
  3.以“双性视角”,达到双性共生的完美境界
  “双性共体”最初在荣格的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后由奴性主义者费吉尼亚.伍尔夫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她认为,伟大的作家都是雌雄共同的,这样的脑子能引起共鸣的,可渗透的,它能没有障碍的转达感情,它天生是具有创造性的,光辉绚丽的,未被分开的。惠特曼在其诗歌创作中,正是以“双性视角”或“双生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地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惠特曼是一位勇敢地捍卫“性”的尊严的人诗人,因为他认为对性的态度决定了对女性的态度,其诗作《给一个普通的妓女》颠覆了对传统的两性关系的理解,把性与爱,性与自然,性与尊重融为一体,体现了她对性和女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由于深受十九世纪生物学和胚胎学的影响,惠特曼倍感生育和健康的性欲的重要性,其诗作中大量的对身体和性的描写,都体现了他对人类尤其是女性健康的关注。惠特曼置身于一个妇女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不少诗作与那些激进的妇女活动家的文章如出一辙,相互呼应。他重写了伊甸园的神话,原罪被写成肉体与灵魂的升华,肉体得到赞美,妇女的生育与性欲也得到褒扬。在组诗《自我之歌》第十一节中,诗人幻化为一位迟迟未嫁的妇女,用想象去触摸在海滨游泳的男青年,含蓄而迂回地显示出女性对男性的爱慕,诗人采用游泳这一最富有诱惑性的场面,通过戏剧化心理的描写,将女主角的心驰神往、欲罢不能之情写得细致入微,达到了高度艺术真实而不流于庸俗的境界。
  惠特曼既有一个双性同体的头脑,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将童年的梦想与两性共生的完美境界叠合为一,从而使创造力达到顶峰,这点是普通的创作者不容易做到的。其佳作《从永久荡漾着的摇篮里》描写了诗人从孩子成长为诗人的过程,诗人身份扑朔迷离,天马行空而忽隐忽现,以孩童,诗人,大海,失偶鸟的身份交替而自由地言说着。作者时而身临其境,时而超然物外,让读者在真实与虚幻中尽情品味诗歌的美。双性共生的完美境界的升华使得惠特曼以童心的状态梦想着他的诗歌,童心的状态又加强了“整合的创造力”,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的价值和魅力。
  生命的本质是创造,诗人的使命就是发现心灵与自然界的美,用艺术的手段创造和记录美,并以此激发生命的活力。惠特曼的诗歌对现代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自由体诗豪迈奔放,而又不失音乐美感,在英语诗歌中独树一帜,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格律诗几世纪以来的垄断地位,开了英语诗歌自由体在20世纪迅猛发展的先河,他的诗不仅对美国现代诗歌有着较远的影响,对我国的新诗运动也产生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