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挑战传统的前沿

2011-12-29韩静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4期

  摘要: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曾一度被广大读者误读,被归类为淫书、色情小说,但这并不能掩盖《洛丽塔》真正的艺术价值。作者纳博科夫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向传统的道德观、时间观,以及小说创作理论发出挑战,唤醒了读者的主观意识,成为后现代小说的一代先师。
  关键词:反传统;道德观;时间观;创作理论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笛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及世界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对和非议。故事中主人公的畸形性心理主题和行文中大量直白、露骨的性场景描写,使多数人将其归类为庸俗低级的色情小说。然而,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远非小说的全部。在其通俗读物的面纱背后,《洛丽塔》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指示了多重的方向。后经众多作家及评论家的分析与挖掘,逐步破解了人们对小说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小说的艺术价值,肯定了作者纳博科夫的创作才能,并使《洛丽塔》成为1955年的最佳小说。近年来,文学界对《洛丽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小说的形式和艺术的体现,以及小说在欧美文化层次上的升华。然而,还应看到的是,纳博科夫是一位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作家,他在《洛丽塔》中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向传统的道德观、时间观,以及小说创作理论发出挑战,唤醒了读者的主观意识,成为创新小说的一代先师。
  一、 对传统道德观的挑战
  《洛丽塔》是一部反映生存现状的小说,故事必然涉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寻求与拷问。主人公亨伯特,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对年仅12岁的幼女洛丽塔狂热迷恋。这显然是与传统的爱情观有所背离的,他对洛丽塔无数次的性幻想与性渴望是为大众所不齿的,是“非正常”的。妻子死后,他诱奸洛丽塔,并试图囚禁洛丽塔,使她完全处于自己的占有状态中,这更是有悖于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从这一层面上看,亨伯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典型,是一个应受众人唾弃的角色。
  然而,纳博科夫笔下的亨伯特并不是一个如此单一化、透明化的人物。在他肮脏的思想和卑劣的行径背后,也有其善良纯真的一面。在一次同妻子单独游湖的过程中,他完全有机会“让他们听见一位精神已经错乱的游泳者上下翻滚大声呼叫人们来救救他溺死的妻子,……但我还没到此地步;我只是想说明要想行动有多容易,当时的环境多么美妙!”([1] P.99)可见,亨伯特要想通过杀死妻子的手段来达到接近洛丽塔的目的是可能并且易如反掌的。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在欲望和人性的矛盾面前,他选择了后者,在几近杀人罪行的边缘,是道德把他拉了回来。读者不难发现,亨伯特虽然有悖伦理,但并不是十恶不赦。入狱之后,面对自己的罪行,他痛心疾首,以忏悔的口吻坦言自己的所作所为,详细描述自己的心理,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拷问自己的灵魂。看着这样一个不失人性的杀人犯,我们能说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非道德典型吗?
  相反,洛丽塔,这个尚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表面上看是一个受害者,或者说是一个无辜者。她年轻无知,先是受到圆滑老练的亨伯特的诱惑,后又受到道貌岸然的奎尔蒂的欺骗,最后只能在一个偏远的小镇憔悴、衰老,似乎她的一生就被这两个男人给毁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出人意料的是,当亨伯特费尽心思,排除重重障碍,终于能够同洛丽塔独处时,当他在旅馆中面对洛丽塔欲火焚身时,洛丽塔,他的“小仙女”,却早已熟知并主动教起了他情爱之道。“我将要告诉你们一件怪事,是她诱惑了我。”([1] P.158)读者不仅惊讶于这个年仅12岁,乳臭未干的小姑娘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亨伯特诱奸了她,倒不如说是她的轻浮与放纵诱惑了亨伯特。道德层面上的受害者本身已经违反了传统的道德准则,所谓的伦理道德或许从未在洛丽塔的意识中留下任何痕迹。
  小说人物的道德矛盾性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准则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反传统的创作理念。传统小说往往以道德说教作为创作的目的和意义,而纳博科夫却一改这一模式,通过小说人物道德上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去唤醒读者的主观意识,去追求艺术上的审美。由此可见,借故事本身展开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探讨,才是小说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对传统时间观的挑战
  打破历史进程,突破时间限制,是《洛丽塔》一大艺术特色,也是作者纳博科夫对传统时间观的挑战。
  亨伯特13岁时,曾经深爱小伙伴安娜贝尔,但不幸的是,安娜贝尔不久夭折。他的死对亨伯特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他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定位为9-14岁的性感少女,以至他人到中年仍对洛丽塔如此痴迷。洛丽塔身上有安娜贝尔的影子,亨伯特迷恋洛丽塔,同时也是在迷恋儿时的小伙伴,是在洛丽塔身上继续他青少年时纯真刻骨的爱。因此,他是时间的逃避者,他希望通过洛丽塔来逃避时间的流逝,妄图永远将时间停滞在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期,所以他迷恋洛丽塔的同时,惧怕洛丽塔的长大。“我知道我永远地爱上了洛丽塔;但我同样知道她不可能永远是洛丽塔。一月一日她就要十二岁了,再过差不多两年,她就不再是小仙女,而会变成一位‘年轻的女郎’,然后,成为‘女大学生’——失望连着失望。”([1] P.72)显然,亨伯特爱上的并不是洛丽塔这个女人,而是洛丽塔正在经历的他已经经历过的时间。
  如果说亨伯特追求的是时间的倒流,那么洛丽塔所探索的则是时间的超前。年轻的洛丽塔面对一个中年男人的痴迷与诱惑,她并不是不知不觉,也没有排斥退缩,相反却是顺势而从,乖乖就范。除了由于被亨伯特身上成熟迷人的欧洲气质所吸引之外,同时还因为她对时间,对未来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洛丽塔年龄尚小,缺乏经验,愿意同亨伯特这样一个年龄上比自己大三四十岁,时间上比自己超前三四十年的男人保持恋爱关系,事实上也是她渴望超越时间,提前体验未来生活的表现。
  可见,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打破时间的构造,创造违反时间的艺术,以对抗时间的流逝,混淆历史的进程,从而了他对传统时间观的挑战,反映了他对“历史性”的一种特殊的理解。
  三、 对传统小说创作理论的挑战
  《洛丽塔》也是纳博科夫对小说创作理论的一种重要探索。小说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都体现出一定的后现代主义气息,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理论的挑战。
  首先,《洛丽塔》以一部自传体回忆录的形式出现,没有任何的现实、历史背景,完全是主人公亨伯特在刑前的自述。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同为一人,打破了全知全能的视角,这样,小说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另外,在亨伯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曾经多次因为精神病入院,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故事是由主人公主观臆造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痴言乱语。因此,这部小说也大大超越了自传体的范畴,突破了传统的写实主题,在着重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方面进行了革命性的尝试,突出了小说的虚构性本质,引领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端。
  此外,《洛丽塔》摆脱了传统的渲染悲剧,批判现实的手法,而是采用了戏剧性描写和荒诞风格,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情节。例如,在同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结婚后,为了能在洛丽塔回家时顺利接近她,他多次在夏洛特身上试验各种安眠葯、镇静剂,以便到时候能让母女二人都沉沉入睡。这一情节中不乏黑色幽默效果。“我给她的最后一剂,把她击昏了整整四个小时,……我推她、捏她、扎她——但什么也干扰不了她平静而有力的呼吸节奏。可是,每当我一做像是吻她之类的简单动作,她马上就会像一条章鱼一样生机勃勃。”([1] P.109)
  在亨伯特历经多年找到洛丽塔之后,杀死奎尔蒂的一幕中,更是体现了其荒诞可笑的语言风格。“我们又开始搏斗,我们抱在一起,在地板上滚地天翻地覆,像两个无助的大孩子。他袍子下面是赤裸裸、淫荡的身体。他压在我身上时,我觉得像要窒息,我又压到了他的身上,我们又压住了我,他们又压住了他,我们压住了我们自己。”([1] P.366)原本激烈残忍的搏斗拼杀场面,在纳博科夫笔下是一种多么荒诞讽刺,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描述。小说中如此幽默、反讽的情节和场面数不胜数,充分体现了作者挑战传统的小说创作风格,初试后现代主义创作文风的探索。
  纳博科夫是一位极具创作才能的语言大师,也是一位极具反传统精神的文学领袖人物。在《洛丽塔》中,他娴熟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大胆地尝试独特的艺术风格,发起了向传统的道德观、时间观,以及小说创作理论的挑战,使该作品具有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与成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小说的艺术价值尚不止于此,对于小说深层本质的理解,小说创作技巧的分析,以及小说艺术高度的探求,还有待后人挖掘。但值得肯定的是,《洛丽塔》绝不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通俗小说,它完全具有成为一部美国文学史上经典力作的价值与魅力,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费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铁池.玻璃彩球中的蝶线[J].外国文学评论.2002. 第二期. P105。
  [3] 孙靖.《洛丽塔》的后现代性阐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五期. P70。
  [4] 李小均.流亡者永在旅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11月.第17卷. 第六期.P18。
  [5] 王青松.《洛丽塔》与梦幻人生[J].洛阳师专学报.2000年2月.P75-77。
  [6] 冯亦代.《美国文艺书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