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代“威塞克斯诗歌”的生态审美
2011-12-29莫海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4期
摘要:哈代的诗歌创作基本上是以其故乡为背景的而创作的,在主题上与其小说一脉相承,亦称 “威塞克斯诗歌”。诗中表现出作者 “生于斯、死于斯”的生命审美。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看,哈代诗歌具有以“哀伤”为主旋律的生态审美场,以“自然”为依生背景的诗化女性形象和与“威塞克斯”共生的生态文学语言三方面的审美特色。
关键词:哈代;威塞克斯诗歌;生态审美
一、哈代“威塞克斯诗歌”研究及其生态审美意义
哈代的名字与他的小说紧密相连,特别是他以其故乡为背景而创作的“威塞克斯小说”更为世人所熟悉。作品中描述了作家“生于斯、死于斯”的生态自然意识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人在环境冲突中走向毁灭的悲剧性图画。哈代的小说把这个世纪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完美。但是,哈代的小说却遭到了维多利亚王朝上层读者与批评家的猛烈攻击,最后不得不放弃小说创作,从此改为诗歌创作。
哈代诗歌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从1910年至今,国外研究共产生了30多部专著。研究发展情况大致分如下:(1)1910年至1930年,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哈代的诗人地位与诗歌价值研究。(2)40年代到60年代,哈代的诗歌着重于主题研究,James GranvilleSouthworth在1947年创作的论著《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成为该时期研究哈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另外,David Perkins从美学和诗学角度分析哈代的诗歌主题。(3)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哈代诗歌研究主要从哈代诗歌与传统及后世诗歌创作关系,哈代诗歌创作特点,哈代诗歌专著的综合性问题进行研究。(4)21世纪以来,评论家则特别关注哈代早期创作中的思想两重性问题,他们以哈代的早期诗歌为研究对象,往往从诗歌的语言、创作技巧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释。[1]
从目前的哈代研究中可知,评论家对哈代的诗歌研究非常全面,但从生态审美学的角度去研读哈代诗作的相关论文却尚未见诸于文,这在哈代研究中应该算是一点点遗憾。而生态审美学则是一门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轴心,以揭示人的生命状态、生存境况以及如何才能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为目的的一种理论学科[2]。它的研究方向与哈代诗歌探索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哈代的诗歌创作基本上是以其故乡为背景,描述的依然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悲剧,其系列诗作具有非常浓重的生态自然意识,在主题上与其小说一脉相承,亦称 “威塞克斯诗歌”。
二、哈代“威塞克斯诗歌”的生态审美特色
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看,哈代诗歌具有以“哀伤”为主旋律的生态审美场,以“自然”为依生背景的诗化女性形象和与“威塞克斯”共生的生态文学语言等三方面的审美特色。
(一)以“哀伤”为主旋律的生态审美场
哈代的诗歌有一部分是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的,诗歌主题与其小说一样充满着哀伤情调。这些诗歌常常表现出诗人对:生与死,爱与恨;瞬间的幸福与永恒的苦难;缥缈的希翼与注定的毁灭;旧日的情怀与来日的惆怅;人的悲惨结局与大自然的不可抗拒,最高权力对宇宙命运的支配……等问题的思考。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歌人物形式多样,感情丰富,往往带有作者本人的宿命论观点,态度悲观,情绪哀伤,具有深沉的孤独感。1912年哈代为纪念泰坦尼克号客轮沉没的诗歌就是此类诗歌的典型。
此外,《朦胧的画眉》、《我一直生活在阴影里》、《活着的死人》、《我们正走向末日》等诗歌,同样也表现了哈代的悲观主义与宿命论观。诗歌中,诗人以树林、松海、草地等自然景为背景,以自己与“老丑残弱”的画眉及其他的自然景观为对照,在天地间放歌高唱,在自然中惆怅。表现出来的依然是忧郁与绝望。
(二)以“自然”为依生背景的诗化女性形象
在哈代诗歌中,他以天才的诗句刻画了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在《国王垦托公园之秋》诗中的老妇人一边耙拢着林荫道上的堕叶,一边叹息春光之欺诈、青春之速逝、人生之灰暗,感叹与他曾经一起生长的前辈与同辈在这林荫道里相继成为了鬼魂,他们从自然中来最后又回归到了这小小的林荫中去。最后的一节诗歌耐人寻味,诗歌的结尾,充分体现出自然力对人的控制、主宰,甚至玩弄、奴役的主旋律。老妇的命运是苦难的,她只能是宿命地依生在这片丘陵地带之中。这一首诗歌的表现主题与哈代的小说一脉相承。
哈代还有不少悼念他亡妻的诗歌。由于《德伯家的苔丝》带来的荣誉使得哈代平步与伦敦的社交界,与众多名流妇女的接触使哈代曾与其妻子爱玛有了20多年的疏远生活。在爱玛病逝后,哈代悲痛欲绝。在《景色》一诗中,诗人对亡妻的全部美好回忆都熔铸在威塞克斯的自然景色之中,此时的大自然充满寂寞、阴郁、迟延和踌躇。风光是淡泊的,物色是暝昧的,原野是老朽的。霜天残月、浓雾密云、枯枝黄叶与哈代对妻子的思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哈代的其他诗歌作品中,我们所认识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身世飘零、命运多傑的流浪女子。《一个流浪女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