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2011-12-29嵇敏
成才之路 2011年4期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也是从课外到课内、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它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温故知新
教师在引入过程中常常从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问题的条件稍加改变,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新问题。这种引入非常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
二、 开门见山
有时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三、 设置悬念
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在讲指数函数时我这样导入:(准备好一张纸)假设一张纸的厚度是1mm,我们对折一次可以得到两层,对折两次四层,……如此这样下去,如果纸张足够大对折27次,你知道吗?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拉玛峰的高度,如果对折42次,踩着它可以登上月球……真的吗?学生顿生怀疑,迫不及待地参与课堂。这正是孔子的教学之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 叙述故事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引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人卖了一匹马得1 560元,但买主反悔要把马退还,可卖主又提出新的条件:“既然你嫌贵,如果你能改买马蹄上的钉子,我就把马白送给你如何?每个马蹄上有6个钉子,共24个,第一个钉子要1/4分钱,第二个钉子要1/2分钱,第三个钉子1分钱,如此下去……后面钉子是前面钉子钱的2倍。”买主听后心动便答应了,到底买主有没有吃亏?学生顿时兴趣盎然,产生揭示问题答案的渴望,急切需要掌握数列求和的方法。
五、 顾名思义
数学中的许多名词和课题在名称上都有特殊的含义,让学生主动探索这些含义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在学习《弧度制》时,先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一类新的衡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弧度制。那弧度制中的“弧”是什么含义?“度”是什么含义呢?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马上讨论起来,最后得出结论是用弧长来度量角的大小的意思。教师再说:弧长和半径有关,弧长和半径的比值和圆心角的大小成比例,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么样用弧长度量角的大小,引入过程顺理成章。
六、 组织游戏
新授课前,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简单并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密切相关的游戏活动,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如“二分法”的引入: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给定1~100这100个自然数,让一学生背对黑板,师给出其中一个数字,让他去猜这个数。一声声“大了”或“小了”学生很兴奋,立即进入状态,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教师根据情况再适时抛出问题:“请问谁能在10次内猜出这个数?”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经过试验、探究和分析,只要利用“对半猜”的二分法思想就能猜出,进而引出了新课。
七、 制作课件
教师可以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用计算机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模拟动态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倒过程,创设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现象及其规律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此时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总之,导课的形式灵活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
(瓦房店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