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2011-12-29贾金豹

成才之路 2011年4期

  摘要: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必须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教师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备课上课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认真准备,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校也要为教学提供方便。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新课标下,课改主要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的实施上。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要求在教学的理念、形式、内容上作相应的调整,否则课改就会流于形式。就数学这一科而言,教师要注意新旧课标下内容上的不同,注意哪些增加,哪些减少。要注意抓住两个转变:一是教师要由原来课堂上多讲变为少讲,二是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
  一、 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
  (1)在备课上下工夫。过去我们是把什么东西交给学生,比如最精彩、最多的、最好的等等,我们一味地讲,学生被动接受。现在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不是把什么东西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悟出来,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升华→教学心得”等教学设计。把焦点放在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每一节课都这样做最好,但有时对于一些不很重要的内容可以分而治之,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2)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以前一节课教师有一本书,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然后滔滔不绝讲一下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很多东西需要用多媒体,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每一位老师都要审视自己的电脑水平,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大家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要体现它的上升与下降,可以通过多媒体画图。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画出的图可能不美观,怎么办?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电脑?在计算一些复杂的数时要用计算器,现在新式计算器有不少新功能,大家了解吗?会用吗?这就要求大家紧扣新课标的大纲,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二、 学生自己应主动积极地行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写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不参与,基础好的同学、对讲授内容已经掌握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思想上容易开小差。而自控能力差、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改变不了上课说话、睡觉、看小说及玩手机的状况。学生在这样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情境中,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这既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因此,我们不应当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搞好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