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2011-12-29刘显峰
成才之路 2011年4期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解脱出来,重新定位教育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从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能力、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增强教师的职业动力等方面入手,充当文化知识的创新者和改革者的角色。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师素质
新课改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都需转变。为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充分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自信心,主动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从以下一些方面略作探讨。
一、 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育的功能和育人导向
理念决定教育的方向,育人的成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发展人。新时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学校要树立“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不被舆论所左右,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信念,做到全面育人,育全面的人。而学校教育中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扮演农民的角色,而不该是应试教育中教师充当工人的角色。农民把种子播种在田间地头,让它吸收水分,汲取营养,生根发芽,自由成长。而教师就像农民一样给它浇水、施肥、锄草,做好田间管理,为种子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学校不应像办工厂一样,教师充当工人的角色,工厂把志向、兴趣、能力迥异的“原材料”经过工人的加工处理,最后生产出规格尺寸完全相同的产品。这深刻诠释了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要呼吁让教育逐渐地去适应学生,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去适应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今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办学思路,而不是为了一张张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健全人格教育作为学校首要工作;要尊重学生,着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做人、做事,学会生存;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分数,不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育分不育人,高分低能型”的应试教育;要用优良的品德感染人,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启迪人,用美学的明镜去观照人;要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磨砺意志,塑造品格,感悟、践行、传承传统美德,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任。
二、 注重学习、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现代的教师不应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忠实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那么,数学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呢?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反思与总结。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是知识型和学习型的社会。目前,我国大力实施科技兴国、科教强国的战略,由此而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关键是教育,而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接受新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被科技浪潮淘汰。为真正做到“三主”教学,不被教材牵着鼻子前进,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文化知识和育人功能,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教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对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对教材的处理以及根据学生情况所采取的手段等引发的诸多思考进行回顾、总结、提升,促进教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及得失,从而达到更好地驾驭教材,掌握教学规律,服务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只有教师把教育教学纳入反思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学会总结,善于反思积累,怀着空杯的心态、学习研究的态度,才会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学科理论及课外知识的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源于生活实际,服务于生活。数学领域里抽象的知识源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课堂绝不仅仅是几个抽象的数字“一二三四”和几种单一的运算“加减乘除”,它有它的深度与广度,更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和生活化,讲解一些数学趣闻、数学小故事等,不仅可以让数学课堂更有趣,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底蕴,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了解数学相关知识,同时加强学科理论的学习,掌握学科课标、教材教法及其教育理论,使教师对教材重新认识,从而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选择教法、驾驭课堂的能力,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三、 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更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的场所,营造数学课堂情境和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收放有度。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主线,扮好自己的主导角色。所以,要求教师从三尺长的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分享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助跑呐喊助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课堂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贴近学生的生活,每一门学科乃至每一节内容及知识点都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对人的培养,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也是数学本身的快乐因素。要充分展现这些快乐因素的育人价值,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幽默风趣的动作、快乐有趣的游戏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充分挖掘学生潜质,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更是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评价教育要“四看”,即看素质、看基础、看发展、看后劲;对学生要提出“四关注”的要求,即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突发事件。所以,可以用“允许萝卜地里长白菜,高粱地里长玉米”对素质教育作出形象概括。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启迪学生的智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如语言智能发展明显者,学校支持他们办好文学社;逻辑和空间智能发展突出者,让他们树立向奥赛金牌努力的学习目标;艺术和肢体运动优秀者,发展他们的特长,使他们成为“特长”学生;社交和存在智能优越者,鼓励他们组织社会活动等等。要使他们在各自的空间和领域里获得成功,体验生活的乐趣,利用兴趣爱好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所以,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质,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以一个中学生的独特视角去思考问题,让其有异想天开之想,有标新立异之举,有切中时弊之言,使学校不断涌现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优秀学生。秉承“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出心怀天下,热心时政,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感情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完成教育教学角色的根本转变,就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观念更新、重组,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培养出有开拓意识,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西藏山南地区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