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入手研究中职语文高效课堂
2011-12-29李远芝
成才之路 2011年4期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争论,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兴趣;高效;民主
兴趣,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使人乐于积极持久地去接触某一种新鲜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它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学习动机的最佳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兴趣对于学习语文同样有重要意义。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中职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 创造和谐气氛,民主平等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这样,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师生要平等,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要民主评价学生,教师要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 组织课堂争论,激发创新精神
读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有的学生问:“琼珊能活下来吗?为什么肺炎在西区就放慢了脚步而在东区就明目张胆地走动?”读了《我很重要》知道了我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却说:“既然我很重要,为什么有的人总说地球离了你照样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1)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贝尔曼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我认为贝尔曼先生牺牲自己换来另一条生命,这样做不值得。”老师听后笑着说:“你对社会争论的热点问题很上心,你说一说你的想法吧。”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这样能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2)要创设“生疑”情况,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所谓“授人以渔”就是指教给学生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留学生“我”在第一堂对话课上接连受到老师的“刁难”,但他运用自己的创造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我在教学中,“我”的争辩没有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我”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我问一位学生:“你是一个中国人吗?在外国人面前要尊严吗?”“是,要。”学生答。我话锋一转,说:“如果当着很多外国人的面,你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国格?请先思考然后发表你的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我”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我”那样思考,像“我”那样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争论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辽宁建平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