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聋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2011-12-29毛变玲
成才之路 2011年4期
摘要:聋生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在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怎样对聋生实施素质教育?其关键是哪些方面?笔者从教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会聋生调整自身情绪、教会聋生生存技能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几方面,总结了自己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基石性问题,回答了对聋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策略:即对聋生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聋生;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对处于特殊教育环境下的聋生来说,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听力损伤给聋生尤其是后天失聪聋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相当一部分聋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生理上的缺陷,造成自卑、焦虑、孤僻、敏感多疑、与周围人敌对、容易冲动等心理不健康现象。若教师及家长对这些现象听之任之,就可能使他们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那么,特校教师应如何引导聋生走出心理的阴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一、 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从整体来看,目前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状况并不乐观。据专家分析统计,目前教师队伍中有48%的人存在心理疾病,12%的人有轻度心理疾病,也就是说,三位教师中就有一至两位教师有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现象。试想,一个心胸狭窄、缺乏毅力、容易冲动的教师,会给聋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继续加强自身修养,除坚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从而科学指导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影响学生。“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要先有火种。”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广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育技巧,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脉搏,驾驭学生心理发展趋势。
二、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入学前的聋儿,得到的是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自然把爱的依赖性转移到教师身上。每当老师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给予爱怜的微笑,都会使聋生感到快乐和鼓舞。这种师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而且也促使聋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积极去实践教师提出的期望。对于青春期的聋生,教师真诚的信任与理解会使他们感到人格受到了尊重。一旦受到了人格上的尊重,他们就会主动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与此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持有偏见甚至厌恶个别学生,每天对他们绷着脸,必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苦恼。特别是某些教师,把后进生看做包袱,师生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形成心理上的鸿沟而难以填平。因此,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有尊严、有理想、有个性、有潜力的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均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不讽刺、挖苦、歧视每一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把鼓励的话语送给学生,把亲切的微笑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最佳状态。
三、 提高聋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聋生的道德感
聋生因为听力残疾,语言发育迟缓,对事物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抽象的道德知之甚少,甚至有不正确的理解,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低,与正常儿童相比显得幼稚和不成熟,心理更脆弱。心理学表明,只有不断提高聋生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加强语言训练,培养聋生健康向上的情感。让聋生在充满师爱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教育聋生正确看待自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挫折。
四、 教会聋生心理调整的方法,帮助聋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残疾,并能够克服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性格开朗活泼,充满热情和朝气,乐于并善于与周围人的交往,对自己充满信心,爱好广泛等。这些都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忡忡,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心理失常。聋生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常常喜形于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聋生调节自身心理,掌握调节的策略、方法。比如回避(即当消极情绪或心理产生时立即避开它,不去钻牛角尖)、宣泄(合理宣泄,如诉说、大哭大叫一场)、补偿(即发挥心理强项,克服弱项)、升华(即化挫折为动力)等等,让聋生自觉抵制和纠正错误的心理,不断完善人格形象。
五、 让聋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聋生适应社会,回归主流。聋生性情孤僻、自卑封闭,常常把自己禁锢在家里和残疾人群体之中,不愿和社会接触,不愿和健全人群体接触。针对聋生的这些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应打开大门,大胆地让聋生走出去,走向社会。扩大聋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他们的交流机会。使他们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会交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开展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与外界信息的交流,拓展聋生的生活空间。要增加他们生活的信心,体验人间的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六、 交给聋生生存的技能,消除聋生心理上的后顾之忧
聋生在社会上受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走出校门的聋生缺乏生存技能,导致游手好闲,偷窃现象严重,这也是其受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聋生看得多、听得多,心理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如果有了技术、学会了生存,这种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因此,面对现实,聋校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聋生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这样不仅使得他们增强了走向社会的自信心,改善他们对待人事的心态,消除他们自怨自艾的心理,并且也为他们适应未来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消除了后顾之忧,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健康心理。
(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