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探析
2011-12-29李海芸
成才之路 2011年4期
摘要:“马太效应”在学生教育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教育工作者要正确面对“马太效应”,善于激活其正面效应的形成,预防和治理其负面效应。
关键词:学生教育;马太效应;探析
一、 马太效应及其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表现
“马太效应”一说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他发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他根据《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将此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在学生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具体体现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组织发展方面,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辅导员)的关注和肯定。考虑到他们学习能力强,能够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得当,在同学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被选任到学生群团组织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就越大。同时,党组织也会积极地慎重考察这些优等生,于是便积极发展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次,在各项先进、优秀以及奖学金的评比和奖励方面。各校在制定各项评优、评奖学金以及奖励办法时,都明确规定只有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即使是一次活动、一项工作的“先进个人”这样的荣誉称号也大都是为担任干部的优秀学生所准备的;奖学金的评比,也是将学生成绩视作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和综合素质鉴定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这样的要求下,各种荣誉称号、先进表彰都集中在30%左右的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身上。
第三,在组织参加社会活动方面,成绩优秀、表现突出且担当一定社会工作的学生干部较其他同学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组织筹划以及外出实践等。考虑到他们在工作经验上已经有所积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实践能力,每当工作布置时,老师自然地就会将这些工作交由他们去组织或安排,同时对于他们负责的工作老师也会给予相当的关注和支持,指导他们完成工作任务,这样他们就获得了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学习。
二、 学生教育工作中“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
马太效应在学生教育中存在双刃性,即“锦上添花”的正面效应和“破罐子破摔”的负面效应。在学生教育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发展的根源——认知惯性原理。根据惯性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不仅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物体惯性的大小用其质量大小来衡量。至此,人们对于物体惯性的认识达到第一阶段比较完善的程度。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也有惯性。我们通常称之为思维定式。有思维定式的教育工作者总是以头脑已形成的认知来看待不断变化的事物,总认为:金是金,铁是铁,好学生就是好学生,差学生永远是差学生。这种思维定式,深化了马太效应的发展。
(2)评价体制的原因——偏见和浅见。偏见是一种不公正的看法。对于同一个学生,不同的教育者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学生评价体制中最重要的和非常有市场的依据就是偏重传统的智力标准。人的智力及其发展趋势表现在多方面,各个方面的智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每个人身上发展是不平衡的。显然,只以学习成绩来判定智力高低是不科学的。浅见使我们评价体制中不能正确对待或看不到受教育者身上深藏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可能。更重要的是人的潜能具有可开发性,通过一定的教育,采取一定的方法,就能够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
(3)形成的基础条件——个体心理素质。在班级中,我们也会发现马太效应失灵的个例。有些同学在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明显处于后进行列,但却没有掉进负面马太效应的怪圈。他们表现良好,在某些方面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负面马太效应之所以不适合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存在马太效应赖以生存的自卑心理基础。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少学生缺乏这种防御性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自然免疫负面马太效应的侵袭。这样,马太效应的屡屡发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样,一个扭曲的心理则会拒绝接受正面马太效应的青睐。这样,他就会因屡屡丢失进入正面发展轨道的机会而平庸无为。
(4)形成的激活因子——教育情感因素。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爱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优秀学生缺乏理智的爱,另一方面对后进生缺乏执著的爱。对学生理智的爱,是指对学生清醒的、有节制的、伴有严格要求的爱,与糊涂的、过分的、放弃严格要求的溺爱相对立。教师对后进生的爱,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后进生的积极期待。毋庸讳言,教师对后进生常常缺乏执著的爱,每每恨铁不成钢。教师这种由爱至恨的情感,往往导致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还极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坚定地相信他们终能成才,时刻关注他们的得失荣辱、进步与落后,多点期待的目光。
三、 对学生教育工作中“马太效应”的思考
在学生教育工作中马太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先进与后进的学生。“如何同枝叶,各有枯荣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能回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转换后进为先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要重视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每个学生都要能正确应对来自环境的评价,其他人的认可或表扬,的确是自身发展的润滑剂,但不是最终动力。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才是自己不断进取的最大源动力。同样,对于某些方面欠缺的学生,在对待来自周围的“冷眼”时,也要调整心态,视训斥为动力。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发展状况与他人的异同,不能片面地将自己划归到“精英”或“庸人”的行列,更不能错误地否定和怀疑他人成长的努力与付出,那样只会把自己推进“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中而不能自拔。
(2)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潜能。教育工作者要在发挥“马太效应”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的前提下,营造出合理公正、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让许多学生在看到部分学生得以发展成长的情况下,感知到自己成长发展的危机,让他们意识到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学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更激烈的竞争。如此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潜能,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学校学生教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为自己的成长做出积极的应对和努力。
(3)要营造合理公正,积极向上的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发光点,加以引导,激活正面马太效应的形成。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学生前进过程,应在奖励资源的分配中增加单项奖、进步奖、鼓励奖、发明奖、创新奖、活动奖等奖项的设置和比重,把有限经费资源尽可能地用到更多的学生身上。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各学校现行的优秀、先进和奖学金的评定制度,依照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修订评优条件,从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优条款,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到评优、评先进或奖学金的行列中来,充分调动校园中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观。
(4)要合理运用惯性的引导和控制。马太效应形成后,其发展根源就是其内外惯性力。惯性的引导和控制是治理马太效应的重要手段。对待正面马太效应要顺水推舟,努力维系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一定要警惕因思维定式所造成的“名不副实”。言过其实的表扬和偏爱,易使学生自负自傲,目中无人,导致正面马太效应的假象和泡沫。对待负面马太效应,要雪中送炭,发现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黑名单”信息一定要坚决删除。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可塑的。为此,我们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加以激励和引导。当然,纠正一个已经形成的“负面”惯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爱心和耐心,必须施加持续的外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给予他们爱心、耐心和外力的神圣使命。
“马太效应”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真理。我们要切记,学生教育工作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精英的。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因势利导,平等执教,使我们的学生教育工作能走出负面马太效应的阴影,迈上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